2020年12月8日,江蘇省檢察院召開「全省檢察機關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工作新聞發布會」,一組數據見證了江蘇檢察機關辦理涉及長江生態環境案件的力度——全省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案件183件290人,提起公訴1235件2702人,其中涉及長江及其支流生態環境保護的案件佔一半以上。
「2020年以來,江蘇省檢察機關全面履行檢察職責,全力打擊破壞長江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提起公益訴訟。」劉華告訴記者,「長江禁漁」成為國家歷史性重大決策後,江蘇省檢察院聯合公安、法院、農業農村等部門出臺《關於依法嚴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非法捕撈刑事犯罪若干問題的意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非法捕撈刑事案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指導意見》。
同時,江蘇檢察機關全方位考量案件各方面因素,追求雙贏多贏共贏的效果,積極提出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彰顯司法溫度與檢察厚度。採訪中,劉華深有感觸地講起一張「蝦皮網」的故事——
連雲港的4艘漁船出海捕撈毛蝦,因使用的蝦皮網網眼小於海洋捕撈最小網眼尺寸的規定,被偵查機關認定涉嫌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灌南縣檢察院檢察官在審查案件時發現,蝦皮網在捕撈時會像牆一樣立在海底,魚撞到蝦皮網會自動離開,這與禁用漁具「拖捕」方式有著明顯區別。而深入走訪後,檢察官發現,連雲港海域的150餘戶漁民長期依賴蝦皮捕撈生活,並帶動毛蝦加工企業近萬人就業。如果蝦皮網被認為是禁用漁具,那麼靠捕撈毛蝦為生的漁民都可能涉嫌犯罪!對此,該院聯合多部門向農業農村部就黃海海域捕撈毛蝦傳統等情況進行報告,得到農業農村部重視。2020年4月20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對毛蝦捕撈作出明確規範,漁民傳統捕撈毛蝦不再觸法,保障了漁民的生計。
像這樣不滿足於案件捕了、訴了,而是「多想一步,多走一步」,讓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努力找準並積極破解案件背後的社會治理難題,正成為江蘇檢察機關的共同追求。
「我們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有著18年學者經歷又有豐富司法實踐經驗的劉華一直沒有放鬆理論研究,她說,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公益訴訟這一制度既考慮到了受害者沒有能力、沒有條件訴訟的難題,又沒有限制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解決了一大批老百姓的煩心事、揪心事,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