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
×
人氣
×
談資
=
在茱莉亞音樂學校舉辦的焦點音樂節吸引到中國作曲界的集體關注,連《紐約時報》也不例外。繼配發整版報導外,時報第一時間跟進了一篇由James R. Oestreich撰寫的樂評。
潮人談特派專員與此君在普羅旺斯的艾克斯音樂節有過一面之交。但這篇樂評並不是潮人談寫的,作者也與潮人談沒有關係,紐約時報也不是潮人談所有的。如下部分會引用時報樂評的英文原文,如果有意見請直接向紐約時報反應,屎盆請不要往潮人談頭上扣,我們不接。
標題看上去還是很激動人心的。樂評文章評論的是1月26日在艾利斯·塔利音樂廳的音樂會,由陳琳指揮茱莉亞樂團演出陳其鋼、郭文景和朱踐耳作品各一部。如下是作者對三部作品的評價。
我們注意到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提到陳其鋼的《亂彈》,那就是「The work bore a superficial resemblance to Ravel’s 「Boléro」 。
當然,這並不是陳其鋼的此作第一次被美國媒體評價。在之前北京國家大劇院樂團美加巡演中,就已經有媒體評論這部作品了。
在這裡要祝賀陳其鋼收穫到辣麼多美國媒體的風評,真是中國作曲家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成就。那麼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讓我們來回顧一下New York Classical Review是怎麼評價《亂彈》的。
As Luan Tan opens up into a shining, spacious polyphony, it builds excitement and manages to sustain it for a while, but never develops a firm sense of purpose. Heavy on effects and light on substance, Luan Tan largely fits the mold of a concert overture, except that it stretches on for more than twenty minutes. There is an inescapable resemblance to Boléro—an extended meditation on a rhythmic subject, carried beyond its breaking point.
接著是SFCV的評價。
On the whole, the work is a highly entertaining (if not particularly innovative) set of orchestral dance variations in the spirit of Ravel’s Boléro.
有沒有注意到,這三篇樂評都提到了同一個詞:Boléro。《波萊羅》是啥?
哦對了,強調一下,到目前為止,潮人談可啥都沒有表態,我們只是在引用外媒評論而已哦!
如果想要知道外媒在講什麼的話,歡迎找被評論對象陳其鋼先生免費索要中文譯文,因為我們覺得為人師表,躬耕歸田的陳其鋼先生有義務正視中國民眾的知情權和信息對等。
如果陳其鋼先生不給,或者對您的索要置之不理,那麼潮人談可以提供有償翻譯,報價為人民幣1,500元,因為我們是專業的。
另,潮人談將在1月30日晚假紐約曼哈頓川普大廈舉行版聚。這將是潮人談自1月4日廣州泳池派對、1月8日上海泳池派對、1月13日香港版聚、1月16日維也納桑拿版聚、1月24日蘇黎士版聚之後2018年1個月內組織的第六個全球線下活動,橫跨三大洲,此舉是為了彰顯潮人談的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
4月下旬,潮人談將在開羅和德黑蘭舉行第七和第八次全球版聚,首次把觸角伸到非洲和中東。
如您錯過,不要緊張,再等一年即可~詳情請洽後臺。
潮人談特派專員在紐約林肯中心執行秘密任務,1月27日 © KLASSIKOM
歡迎加入潮人談微信群,這裡提供愉快、寬鬆、自由、智慧的交友環境,除討論古典樂八卦外,更有歷任代言人進出。請加客服微信號 chewingtang 申請。
No. 9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