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觀察。
——鮑波爾
有讀者提問:老師布置了英文著作讓我們讀,可是效率實在太低,一天讀不了幾頁。請問有沒有快速閱讀的方法?
答:沒有。
哈,開玩笑的。遇到事想找捷徑當然不對,但「找方法」卻是無可厚非的。英文著作有沒有讀起來快的方法?當然有啊。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分析的卻是另外一件事:英文著作,讀起來為啥慢?
第一種原因,也是完全無解的原因,英語太差,比如四級閱讀都得看半天那種,上來就是大部頭著作,不頭禿才怪。這種原因,其實不是俺能通過「方法」來解決的,還得是你的大學英語老師負責處理。
那麼,在基礎英語沒問題(至少讀個China Daily不成問題)的情況下,還可能有啥原因?
第二種原因,生詞太多啥都不認識。這個原因其實很常見,好比我的某門英文課程上,同學們如果不知道impediment是啥意思,就完全理解不了「不可抗力條款」;不認識perish和
Deteriorate就無法讀懂「保全貨物」條款。當然,所謂的「生詞」既可能是專業術語,也可能是基礎英語當中的某些比較高級的「大詞」(就是寫作當中用上可以加分那種詞)。舉例來講,magazine大家都認識,periodical呢?——這是英語詞彙,真的是!
第三種原因:對於論述的實體內容完全不理解。即,哪怕是讀同一本書的中文版都跟看天書似的,這上來就讀英文版……
第四種原因:對外國人寫東西的方式方法不認可。其實我自己讀英文著作的主要問題就在於此,很多著作本能地感覺作者寫的「散」,這個,這個還有這個……中間到底是啥邏輯關係啊!
第五種原因:2+3+4,嘿嘿
原因分析完了,那麼,咋整?還能咋整?兵來將擋唄。我的建議是:不著急,慢慢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一步只解決一件事兒。打個比方,我給碩士生們開了寫作課,第一節課,練習內容:拒絕翻譯腔。第二節課練習內容:寫段首概括句。為啥不合一塊兒練習?我怕一次提太多要求,把同學們給整焦慮了啊。面對困難也是同理,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順序如下:
第一步,先檢視自己對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是否理解。在完全不具有專業背景的情況下直接跟英文書死磕只會死的很慘。舉例子,statute of limitation,能猜出來啥意思嗎?對於沒學過民法的同學,我跟你講一百遍,你也理解不了這是「時效」……具體檢視方法:當一個英文單詞翻譯成中文後你仍然不理解,那麼,果斷把這本英文書扔了,先去看中文書!你要解決的首先是「入門」而非「提升」。至於能不能用英文書實現入門……能,但是,嚴重不建議。除非你本身就是在英語國家讀書。
第二步,如果專業基礎知識已經沒問題,在讀書之前,先攻克單詞關。還記不記得你初高中英語咋學的?老師不都是先聽寫單詞再講課文嗎?學習法律英語也是同理啊。如果書上附有「術語表」,就沿著那個先查出來是啥意思;如果沒有術語表,就先找一個導論章節逐一查出來重要術語,或者把目錄當中的生詞先查出來也成。當然不需要像初高中那樣每個單詞讀上二十遍,大致有個印象就行,然後,你就會在正式的閱讀過程當中不斷熟悉它們啦。別嫌慢,磨刀不誤砍柴工!
第三步,語言無障礙、知識背景無障礙了,但就是覺得外國人的寫作方式不和你口味,咋辦?那,你就別被他牽著鼻子走啦。聽說過「六經注我」和「我注六經」的區別沒?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你完全可以在讀書的同時,不斷去反思,作者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論述的;和我從前學的有哪些區別;這本書如何補充了我所學的不足……即,從讀書的角度講,你讀到的可能是點滴的;但是,從你的知識體系上講,你自己的體系卻是完整的。這其實也是我為啥建議先完善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再去讀英文著作的原因。啥,你擔心自己這麼讀書會無法完整理解作者的知識體系?你又不是他的衣缽繼承人,擔心這個幹啥?
繪圖:爬樹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