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到做飯時,總會蹲在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旁給外婆打下手,幫忙添柴燒火。聽著柴火聲、炒菜聲,時不時吞著口水,伺機偷上幾嘴,是我們兒時最幸福的時刻。
在農村,家家都有柴火灶,大多用泥土堆砌而成。《說文解字》中說:灶,炊穴也。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祖發明鑽木取火後,慢慢學會用土將火圍起來煮食,這就是最初的灶,也是漢字象形文字「灶」的來源。
柴火灶的前方,放置著矮條凳,專門給燒火的人坐。條凳旁邊的牆角碼著一堆乾柴火,有松木、雜木、玉米杆等。柴火堆旁則放置著幾件生火的用具,吹火筒、火鉗、火鏟等。煙囪也是靠牆而上,穿過木樓瓦頂,露天送煙。
以前沒有鼓風機,外婆的柴火灶加氧助燃全靠吹火筒,它是一截兩尺左右長的竹筒,有三個竹節,前兩個竹節打通,第三個竹節鑽一個小孔,一頭吹氣一頭通氣。外婆說我小時候最喜歡幫她吹火筒,鼓著腮幫使力吹,漲得滿臉通紅。
生活中,我們常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形容過日子,而這七項全都歸於灶上,灶就是過日子的主要組成部分。外婆是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燒火做飯,讓我們吃飽吃好,是她最重要的事。
每天清晨或傍晚,繫著圍裙的外婆就在煙燻火燎的灶房裡不停忙碌,為一大家子準備飯菜。除了一日三餐,外婆還需照顧孩子們的饞嘴,最常吃的有青豆燜飯、油炸糯米餅、煮湯圓,偶爾還能吃上幾頓紅糖水煮雞蛋。
記憶中的火塘,總跟燒玉米、燒洋芋、烤紅薯聯繫在一起,待柴火燃旺,丟幾個洋芋、紅薯進去。等把飯菜做好,洋芋、紅薯也可以出灶了,滿滿一層灰也抵擋不住它的誘人香味,顧不上將火灰撣淨,掰開就吃,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由於灶是熟食的主要來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容易使人產生敬畏,因此便有了「吃灶飯,拜灶君」的傳統。特別是過年的時候,每天早晚要點香燭拜灶公祈福,並全天燒火煮食,把灶火燒得旺旺的,祝願家人在新的一年裡,福旺、財旺、事事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