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天時間,帳單裡長達31項的流水出帳單,讓市民高女士看傻了眼。近7000元的辛苦錢,全被轉入到一家遊戲公司的帳戶內。
7月19日,家住陳倉區的高女士向華商報-二三裡資訊反映,今年5月初八歲半的女兒用手機玩遊戲,充值購買遊戲道具,花了近7000元。
「當初孩子拿著我的手機玩遊戲,我也不知道玩遊戲要花錢,因為我的銀行卡和微信也都沒有錢,誰知道孩子居然用花唄支付31筆花了近7000元,直到6月對帳單出來我們才發現,孩子說當初也不知道那是需要花錢的。」高女士說, 5月4日和5日短短兩天花了近7000元,她們家的生活不富裕,靠打掃衛生,每個月也只有1300元收入。詢問孩子花錢都幹了什麼,孩子也說不明白,身邊會玩遊戲的朋友告訴她們,原來孩子是玩的一款「戀與練習生」的遊戲,孩子給遊戲中的女主角付費購買了衣服裝備等道具。
之後高女士與遊戲公司聯繫希望退款,對方公司表示遊戲帳號已經實名認證成年人身份信息,無法退款。
高女士向記者發來了當初要求對方退款時的和客服的對話截圖。記者看到,對話截圖中該遊戲公司客服先是讓高女士提供監護人姓名,電話,被其監護人姓名以及涉及到的遊戲登陸帳號,隨後表示:「根據您提供的材料核實,您的這個帳號已經進行實名認證成年人身份信息了,這種情況我們無法進行此類退款申請的。」
律師提醒:家長面臨舉證困難的問題
陝西炎城律師事務所律師魏延軍認為,雖然遊戲道具確實是未成年人消費,但家長往往面臨舉證困難的問題,因為電子產品內捆綁的帳號都是家長的。從遊戲軟體公司的角度來說,無法判定是未成年人所為還是家長消費後反悔,因而拒絕退款。
針對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消費問題,魏延軍認為企業要加強自律行為。要嚴格執行實名認證規定,應當有效啟動遊戲防沉迷系統、支付限制等保護機制。
同時家長要履行監護責任,儘量不讓孩子觸碰網路遊戲,或者合理規劃其玩網路遊戲的時間。可以在支付過程中採用指紋或面部識別等安全級別較高的驗證方式,並關閉支付工具的小額免密支付功能,減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
出現消費糾紛後,家長維權時要認真保留好證據,包括帳戶消費明細、家長與未成年人的溝通記錄、充值時家長不在場證據、與遊戲客服的聊天內容、交易記錄支付憑證等重要信息,發生消費糾紛時用以維權。
來源:華商報記者 李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