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豐寧而言,農業承載著多個內涵,既有「保供給」又有「保生態」,同時還關係到農民的脫貧增收。以前,豐寧農業開放程度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產品有質無價,對脫貧帶動力不強。但另一方面,清潔的水源、優良的空氣、良好的土壤條件,為發展有機農業提供了很好的產地環境。面對「生態建設」和「脫貧甩帽」兩大中心任務,豐寧將目光投向了有機農業。
「從市場上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產品需求量不斷攀升,市場價格逐年走高,經濟效益顯著。」豐寧滿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唐海認為,在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發展有機農業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最佳選擇。創建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既能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能讓農戶在生態產業發展中受益,從而實現生態環境持續發展與持續增收的協調統一。「可以說,創建有機示範縣是豐寧農業的必由之路。」唐海說。
據了解,今年豐寧縣的穀子種植面積可達3萬畝,助農增收2000萬元,帶動貧困戶1300餘戶,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其中有機穀子種植面積7250畝,能帶動貧困戶80多戶,戶均增收能達到3500元左右。
然而,本應迅速發展壯大的有機小米產業卻步履蹣跚:農戶種植不踴躍,規模面積增幅小,技術裝備差,產業鏈條短,有機生產成本高,產品附加值低,市場份額少,帶動能力弱……
「原因是多方面的。」唐海介紹,受有機園區地勢所限,成方連片的耕地少,造成穀子種植分散。「就拿禾林合作社來說,合作社種植穀子1280畝,分散在5個行政村,種植面積最大的村僅有400畝且零星分布,大大降低了穀子種植的規模和集中度。」唐海說。
不僅如此,企業合作社之間、村組與村組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的品種插花、混雜交織,單品種植地塊小,耕作方式不統一,執行標準不統一,拳頭品種不突出,給種植管理帶來了難度,機械化水平也很難提高。此外,園區內企業和合作社經營產品趨同,產品定價隨意等問題仍然存在,各自為戰難以形成一致的品牌合力和市場影響力。
「必須要做大規模,做優質量。」張立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