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小米:種出綠色致富路

2021-02-12 零度往上

對豐寧而言,農業承載著多個內涵,既有「保供給」又有「保生態」,同時還關係到農民的脫貧增收。以前,豐寧農業開放程度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產品有質無價,對脫貧帶動力不強。但另一方面,清潔的水源、優良的空氣、良好的土壤條件,為發展有機農業提供了很好的產地環境。面對「生態建設」和「脫貧甩帽」兩大中心任務,豐寧將目光投向了有機農業。

    

「從市場上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產品需求量不斷攀升,市場價格逐年走高,經濟效益顯著。」豐寧滿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唐海認為,在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發展有機農業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最佳選擇。創建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既能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能讓農戶在生態產業發展中受益,從而實現生態環境持續發展與持續增收的協調統一。「可以說,創建有機示範縣是豐寧農業的必由之路。」唐海說。

    

據了解,今年豐寧縣的穀子種植面積可達3萬畝,助農增收2000萬元,帶動貧困戶1300餘戶,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其中有機穀子種植面積7250畝,能帶動貧困戶80多戶,戶均增收能達到3500元左右。

    

然而,本應迅速發展壯大的有機小米產業卻步履蹣跚:農戶種植不踴躍,規模面積增幅小,技術裝備差,產業鏈條短,有機生產成本高,產品附加值低,市場份額少,帶動能力弱……

    

「原因是多方面的。」唐海介紹,受有機園區地勢所限,成方連片的耕地少,造成穀子種植分散。「就拿禾林合作社來說,合作社種植穀子1280畝,分散在5個行政村,種植面積最大的村僅有400畝且零星分布,大大降低了穀子種植的規模和集中度。」唐海說。

    

不僅如此,企業合作社之間、村組與村組之間、農戶與農戶之間的品種插花、混雜交織,單品種植地塊小,耕作方式不統一,執行標準不統一,拳頭品種不突出,給種植管理帶來了難度,機械化水平也很難提高。此外,園區內企業和合作社經營產品趨同,產品定價隨意等問題仍然存在,各自為戰難以形成一致的品牌合力和市場影響力。

    

「必須要做大規模,做優質量。」張立民說。

相關焦點

  • 「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感德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新華社福州11月21日電 題:「禿頭山」裡種出「生態茶」——福建安溪槐川村的綠色致富路新華社記者趙雪彤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飲一杯茶而明生態美。這個80%人口以制茶、售茶為業的村莊,曾經過度開墾,大力治理後,種出了「生態茶」、「致富茶」,書寫了守好「綠水青山」的「茶鄉答卷」。「鐵觀音又有了記憶中的好味道。」
  • 臺灣「綠色保育標章」,擺脫窄化「有機」思維
    什麼是綠色保育標章?
  • 許家溝下堡村:織織復織織,「織出」五彩致富路
    原標題:許家溝鄉:小小織布機「織出」群眾的致富路
  • COP24專欄 |【綠色製造體系示範展】綠色設計產品典型案例:小米2S空氣淨化器
    會議期間,聯盟參加多場主題邊會,並於12月13日聯合主辦「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 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中國角邊會。聯盟還在邊會現場設立綠色製造體系示範展區,宣傳展示我國綠色製造體系典型示範案例,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米公司)生產的2S型空氣淨化器,作為綠色設計產品的典型示範代表,在展臺進行了公開展示。
  • 祥雲桂花亭村:一條鄉村路,打開致富門!
    一條公路改變一個村莊,一條公路帶動一項產業,一條公路致富一方百姓。桂花亭村地處雲南驛鎮西南部,距離鎮人民政府駐地22.7公裡,距縣城43公裡,平均海撥2350米,因複雜的地理環境導致交通發展緩慢。桂花亭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優質的農產品,深受大家喜愛,過去因交通運輸問題難以外銷。
  • 有機蔬菜這麼貴真的值嗎?真相是...
    超市裡的有機蔬菜琳琅滿目,但很多人對「有機」這個概念並不是很了解。有機蔬菜價格卻很高,很多人無法理解,覺得「有機」不過是噱頭。十幾塊一斤的有機蔬菜,你會買嗎?相信很多街坊的第一反應是... 郭銳是銀林農場的農場主,他做了近八年的有機種植。八年的種植,換了三批合伙人,農場也只是勉強維持下去。有機蔬菜賣十幾塊一斤,這應該是暴利呀?!不賺錢是騙人的吧?
  • 福安城陽:綠竹產業拓寬致富路
    佔洋村產出的綠竹筍甜嫩,遠近聞名,多數村民依靠綠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我們村主導產業是綠竹筍,從最早的幾百畝,到現在擁有一千多畝竹林。目前,村中從事綠竹種植業的村民達60%以上。」種植大戶遊錦木介紹,他依靠綠竹筍致富後,牽頭成立綠竹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50多人,合作社年產值可達400多萬元。通過培訓、學習和實踐,遊錦木將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在他帶動下,周邊六岔路、王基嶺、留洋等村莊也陸續發展綠竹產業。「種植綠竹筍,有科技特派員、科普示範戶的幫助,技術有保障,我有信心發展好。」
  • 武邑縣家庭農場:小芽菜 「生」出致富路
    芽苗菜是各種穀類、豆類種子培育出的可食用的「芽菜」,屬於「活體蔬菜」,作為富含營養、無汙染的綠色食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韓莊國英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治國說,芽苗菜完全利用種子自身的養分生長,生長過程不需要化肥和農藥,每天定時澆水,保持適宜的溫度,大致5-6天就可以收穫。
  • 花開天府 | 甜竹種植正當時,綠色產業煥發新風採
    同時,為實現大甜龍竹種植產業「零排放」「無公害」綠色發展,趙海泉還建了一個年存欄量100餘頭的生豬養殖場。豬場產生的糞便可為竹筍的生長提供優質的有機肥,節約了成本的同時,也能提高竹筍的品質,實現生態種養循環發展。
  • ​楊天立:多種經營蜂蜜致富路
    楊天立:多種經營蜂蜜致富路土蜂蜜交易網 昨天土蜂蜜交易網編者按:蜂蜜行業,由於種種原因,賺錢不易。能把蜂蜜行業做好、致富者更是寥寥無幾。楊天立是其中之一。他多種經營,不拘泥於傳統的養蜂賣蜜模式,發展蜂蜜相關行業,取得一定成績,從而帶動家庭增加收入。這種經營模式值得行業借鑑參考。
  • 阜陽男子種出的這棵樹,能結56種果實!還獲得基尼斯之最…
    不少人都說沒見過,可在臨泉,就有一位農民種出了這樣的樹,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他為在一個果樹上嫁接品種最多的人。如今,韓老把心思放在在家鄉發展神奇果樹種植,他租賃了20多畝地繁殖果樹,同時也希望帶動周邊群眾共同增收致富。韓老的最終願望是在家鄉建一個也就是一個公園式、農業現代化的觀光旅遊基地。
  • 淮安區「羊博士」:念好養羊經 拓寬致富路
    如今自己富起來了,希望多騰點時間出來,帶動更多人致富。而村「兩委」也非常希望馬國龍能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由於小尾寒羊養殖技術比較高,推廣難度較大,馬國龍和村裡合計,一起利用閒時的育秧大棚搞生態養雞。目前,已經養了2000隻生態草雞。同時,馬國龍還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無償為遠村近鄰解答農技問題。馬國龍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所學,幫助更多的農民朋友拓寬致富路,奔向新生活。
  • 純天然有機「水耕蔬菜」什麼樣?快來瞧瞧!
    12月27日,深圳的綠色農業企業—沃美土舉辦的「水耕蔬菜採摘分享會」在惠州博羅縣柏塘鎮羅塘村舉行。這不僅標誌著沃美土在綠色種植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意味著純天然有機「水耕蔬菜」將正式踏上規模化、產業化之路,將有望開啟農業綠然種植新模式。
  • 「致富路」何時修?鎮政府:明年通到家門口
    近日,有網友向記者反映稱,雁江區忠義鎮天明村到石柱壩的泥路下雨一團糟,村民的生活和出行極為不便。天明村的經濟作物大都為水果,由於道路不好走,貨車進不來,水果自然賣不出好價錢。村民期盼早日將路面硬化、拓寬。
  • 綠色故事陳乃菁:我眼中的綠色品牌與綠色消費
    2014年,萬科的綠色建築規模佔全國綠色建築總量的比例就達到36%。而從2009年開始,全國每2套綠色建築中,就有1套是萬科的綠色建築。  陳乃菁堅信,對於房地產開發商來說,他們開發的樓宇裡面被認證為綠色建築的比例,已經成為地產企業品牌的一個強有力的背書。  消費者需求是對產品消費力的最大的支撐。
  • 健康有機宅配套餐,宅在家中太需要了!
    小編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幾家宅配到家的新鮮有機蔬菜配送平臺,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你們。來自2400米高原的禮物,高海拔原始森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為有機提供豐富營養;國家一級優質水源灌溉,還原蔬果自然原生味道。飲滇池之源,吸雲端之氧,遵四時之序,守自然之約,堅持有機15年,愛心不打烊,安全配到家。
  • 河北棗強:果蔬小饅頭「蒸」出致富路
    5月26日,在河北省棗強縣趙子諫村,村民在進行果蔬榨汁。
  • 蔣美秀:靠著甜「獼」事業走上致富路
    接下來,她還準備將自己另外的20畝土地全部種上紅心獼猴桃,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走上致富路。
  • 山陰路弄堂有了自給自足的「有機農業」
    10月25日上午,在眾人的期盼下,在恆豐裡弄堂內種植了3個月的冬瓜、南瓜、「洋開花」,在小區志願者們的採摘下,讓居民們共享了家門口有機農蔬菜
  • 有機姜蒜汁使用一年的實踐經驗
    冬季養生食療—清理三高的有機姜蒜汁冬天到了,是收藏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