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薟草別名肥豬菜、粘糊菜等,為菊科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乾燥地上部分。豨薟草遍布全國,隨處可見,夏季開花前或花期均可採收。割取地上部分,曬至半乾時,放置燥通風處,晾乾。臨床應用除了生品外,還有酒豨薟草、蜜豨薟草和酒蜜豨薟草等炮製品應用。
豨薟草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唐本草》,明代《本草品匯精要》載:「治中風失音不語,口眼歪斜,時吐涎沫。補虛,安五臟,生毛髮。明眼目,烏髭發,壯筋力。」《本草蒙筌》載:「療暴中風行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滲溼痺,腰腳酸痛者殊功。」《本草綱目》載:「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痛膝弱,風溼諸瘡。」
從前面所講的傳說故事以及這三本明代著名的本草著作記載來看,豨薟草主要是用於中風類疾病和風溼類疾病的治療。特別是豨薟草治療中風療效的發現應該是在唐代,而且被多位要人向朝廷作為寶貴驗方獻出的,歷經1500多年的臨床應用,仍然是效果非常的。
202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了6種以豨薟草為主藥的中成藥,其中豨紅通絡口服液、豨薟草通栓丸及豨薟草通栓膠囊是治療中風類疾病的,特別適合於瘀血阻絡、風痰痺阻脈絡等引起的中風及其後遺症。豨薟丸、豨桐丸及豨桐膠囊是治療風溼類疾病的,特別適合於風溼熱阻經絡及風溼熱痺證。
豨薟草植物圖
今天的豨薟草的臨床應用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用於中風,半身不遂,腰膝無力等症:本品酒制蒸熟又能強筋骨,適用於四肢麻痺、腰膝無力、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2、豨薟草為祛除風溼常用要藥,用於風溼痺痛、筋骨不利等症,常與臭梧桐同用。且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溼熱作用,故痺痛偏於溼熱的病症尤為適宜。
3、本品生用還能清熱解毒,用於瘡瘍腫痛、風疹溼疹瘙癢等症,內服外用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