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輕快,歌詞朗朗上口。
23日,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發布兒歌《麋鹿寶貝》。
該作品由長江大學文學院教師樊露露、劉硯群作詞,長江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傅小草作曲,歷時一年創作完成,旨在宣傳麋鹿和關愛麋鹿。
傅小草介紹,該作品的演唱群體及受眾定位是少年兒童,傳達的是愛和美好。之所以選擇「兒歌」是因為音樂市場上大多數作品的目標群體是成年人,兒歌在創編、錄製、經濟價值等方面有較大難度與局限,故專業作曲家鮮有涉獵。此次由專業創作團隊精心打造一支優秀的兒歌,力圖「填補兒歌音樂市場空白」,在音樂類獎項中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在歌詞創作方面,該作品兼顧兒歌的特點和麋鹿文化的特色,歌詞一方面力求生動、有趣、可愛,與兒童的認知水平、心理習慣相匹配,從而便於被兒童接受;另一方面力求內容真實、科學嚴謹,長江大學動科學院及文學院的相關專業人士是該作品的顧問,歌詞內容與麋鹿的生理特點、生活習性相吻合,具有科普性質與文學價值。
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但從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減少。奇特的外形,「仁獸」的美稱,給麋鹿帶來了巨大的災禍。歷史上各個朝代,出於「祥瑞」等目的,人們大肆獵捕麋鹿。
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洼荒地都被開墾成為農田,使只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麇鹿,沒有了容身之所。
麋鹿後來雖飼養於皇家苑囿,但數量也不多。清末八國聯軍入京劫掠,麋鹿也終於流亡他國。
輾轉百年,麋鹿又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
1980年,中國政府制訂了大規模引進麋鹿、並進行散養的計劃,在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和湖北石首等地設立了糜鹿保護區。
(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群奔 黃志剛/ 攝)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擁有泛洪沼澤溼地1567公頃,自然環境優越,土地肥沃,水質良好,牧草豐茂,是麋鹿棲息的理想場所。
到2008年,保護區內麋鹿總數已經超過1000頭,而且全部實現自然放養,恢復了野生習性。
來源:雲上荊州
音頻來源:長江大學
編輯:王藝霖
覺得不錯,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