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流傳在田間地頭、破屋陋巷的口頭禪,俗語以其平易近人的字眼,通俗易懂的語氣,歷來成為民間百姓所推崇的一種特有文化。時至今日,只要你有機會接觸到農村一些老人,就不難發現在他們眼裡,待人接物的標準往往來源於民間俗語,甚至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也用俗語作為參考。
那麼,在民間百姓眼中如何判斷哪些陌生人不可深交呢?這就牽扯到一句俗語:「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顧名思義:寧可身上挨三刀,也不與長著鷹鉤鼻子的人交往。
但問題是,為什麼「鷹鉤鼻」的人,就不能夠深交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從而找到一些答案。
1.與「鷹鉤鼻」的外形有關。
鷹,作為一種兇猛的禽類,是大自然食物鏈的頂端,更是空中的終極捕獵者。
鷹在空中捕食,很大程度上依靠鋒利的「喙」,而有些人的「鷹鉤鼻」,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起來,都與鷹的喙相似度極高,因此也確實給人一種不適的感覺,古人就認為長著鷹鉤鼻的人象徵著像鷹一樣兇殘。
2.與傳統文化「相由心生」有關。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知道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話「相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心地善良與否,往往從他的面相上就能夠反映出來。心中有善,其面相也是慈眉善目;心中有惡,其面目一定猙獰。
記得郭德綱說過一句話:人吶,是不是一個好人,其實從面相上是能夠看出來的。
而鷹鉤鼻的人,就是給人一種猙獰可怕的感覺。而這種猙獰的面相,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一個人內心的兇殘,因此「寧可挨三刀,不與鷹鼻交」的說法,就是告誡大家要擦亮眼睛,避免與這種人深交。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寧可挨三棍,不與矬子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可惜十人九不知……
矬子,是說身形短小的人,甚至是一些侏儒。由於矬子在身高方面的缺陷,本來就在人際交往中不佔優勢,而作為人群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害怕被人欺負,往往特別工於心計,精於算計,以此彌補身高所帶來的劣勢,從而在社會中混的遊刃有餘。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出現身高馬大的人卻被「矬子」算計了的事例。
「寧可挨三棍,不與矬子混」就是提醒人們,在與身高短小的人交往時,一定要警惕。
朋友要交心,有三五個好朋友是一生的幸運,但切記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確實要學習一些識人的方法,畢竟社會中魚龍混雜。我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不妨借鑑一下俗語中的經驗來作為參考。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鷹鼻」、「矬子」就一定不能交,凡事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