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辭舊歲,到了臘月,新春的氣息漸漸濃鬱,兒時撿啞炮的場景漸漸從我心中湧來。
「殺豬不如放炮」,這是流傳於鄉間的一句俗語。物質匱乏的年代,吃穿顯然是首要問題。但在莊戶人家的意識裡,哪怕除夕之夜餐桌上沒一塊肉,也不能缺零點鐘聲之際的一串炮。而小孩子對鞭炮更是愛之又愛,新衣仍未添置,他們先鬧嚷著大人給買上一兩盒鞭炮。大人一再交代要等到臘月廿三送灶王時才可燃炮,無奈一幫鬼仔早手癢心癢,村巷內不時傳來鞭炮聲,或成串噼裡啪啦作響,或一粒一粒的點放。小盒子裡的炮串約2到3釐米長,燃放過幾串,便不敢再奢侈。把炮串拆下來,一個一個地消滅。原先小夥伴們各放各的,眼見鞭炮變少,只好合計著輪流放。如此能燃放久一點,可共同享受其中的樂趣。家境稍寬裕的孩子,手上的鞭炮自然多些,被同齡人前呼後擁著穿村過巷,儼然一副土豪的模樣。偶爾,他會轉讓給張三李四王五一兩個點炮的待遇。接受者欣喜若狂,心潮劇烈起伏,小手抖個不停,折騰一陣子才把鞭炮點著。
日思夜盼,終於,除夕到了。燉肉香味讓孩子們垂涎欲滴,而炮仗的硫磺氣似乎更具誘惑力。傍晚,各家各戶開始吃年夜飯,鞭炮聲斷斷續續響起。一聽到炮聲,還在村巷裡的、已圍攏餐桌吃飯的孩子,如遵號令,立馬飛奔出去,或多或少的啞炮在等著與他們相遇。由於跑得匆忙,常常判錯方向,東邊的炮響卻往西邊跑,難免相互碰撞摔倒。此時的孩子們,已顧不上疼痛,就連鞋子被甩掉,都無暇顧及。
那年頭村道沒有硬化,村民又習慣往門前傾倒生活汙水,水窪處不免腥臭,弄髒了新衣服亦不覺難過。村莊共有六個小隊,近二百戶人家,約定俗成的僅在本小隊內撿拾啞炮。其實本就僧多粥少,大老遠地跑到別隊無疑只剩撿紙屑的份了。撿啞炮須眼疾手快,夥伴間往往起爭執。某粒啞炮確實是甲先看到的,乙跟著甲眼睛的朝向竟先下了手。有的農戶很晚才吃飯、放炮,我們就責怪人家做菜太慢;有的農戶門前啞炮極少,我們就埋怨人家怎麼買那麼好的鞭炮,叫大人們啼笑皆非。
從除夕夜到正月初二,小孩子們的每頓飯總被炮聲打斷。上躥下跳中,收穫頗豐的無比愉悅,戰果不佳者一臉落寞。但那些啞炮後來都成了「集體盛宴」,炮捻還好的,重新點炸。沒了炮捻的,折斷炮粒,引燃令它射出火花。
時光飛逝,鬥轉星移,當今年節村莊內的鞭炮聲已稀稀落落,撿啞炮更是遠逝的風景,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
審閱:謝強
簡評:文章細寫了小時候放炮竹和撿啞炮的過程,情趣、感受,很有年代感。
終審:嚴景新
作者:潘仕棟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
聲明:本文為中鄉美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