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汙染對人群的健康影響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十四五」及中長期PM2.5汙染控制目標的健康效益預估研究

2021-03-02 環境科學研究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十四五」及中長期PM2.5汙染控制目標的健康效益預估研究

王情1, 朱歡歡1,2, 杜鵬1, 趙靚1, 李湉湉1

1.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人群健康重點實驗室,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 北京 100021;

2. 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7

摘要: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空氣汙染較嚴重的城市群,為探究重汙染地區空氣汙染的疾病負擔及其未來空氣品質改善的健康效益,基於環境因子人群疾病負擔評估的基本方法,評估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2015年的PM2.5相關疾病負擔,並對該地區在「十四五」及中長期PM2.5汙染控制目標下的未來PM2.5疾病負擔進行了預估研究,分析了PM2.5汙染控制目標帶來的健康效益.結果表明:①201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額死亡數為15.11×104例.②若不考慮人口變化,未來空氣品質按「十四五」及中長期PM2.5汙染控制目標改善,預計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2+26」城市PM2.5所致超額死亡數將分別降至11.49×104、10.62×104和9.85×104例,比2015年分別減少了23.96%、29.72%和34.79%.③分年齡段和分疾病對比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群PM2.5相關超額死亡數的佔比較高且有上升趨勢,與PM2.5相關的心腦血管系統疾病(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的超額死亡數在PM2.5相關超額死亡總數中佔比最大,且有增加的趨勢.研究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未來空氣品質的改善將大幅降低空氣汙染相關疾病負擔,帶來顯著的健康效益,但由於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影響,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空氣汙染帶來的疾病負擔依然較重,應持續改善空氣品質,並關注脆弱人群的健康防護,以進一步降低空氣汙染相關疾病負擔. 

相關焦點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出現入秋以來第一次區域性PM2.5汙染過程
    2020年10月7日起,隨著大氣擴散條件轉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入秋以來第一次區域性PM2.5汙染過程。
  • 中國PM2.5汙染死亡地圖
    近期南京大學環境學院Fang D等進行的研究表明,2013年這些城市的居民有32%的死亡與PM2.5汙染相關。PM2.5對人群健康的危害堪比菸草,甚至猛於菸草。研究顯示,在2013年這74個城市共死亡303萬人,其中PM2.5汙染相關死亡人數佔31.8%。
  • 厲害了,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
    昨天的天還挺藍的吧,霾歇了,環保人可沒歇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
  •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回首不凡的2020,在各位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在2903名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下,在社會各界的關懷下,大氣攻關項目於9月圓滿收官,研究成果和支撐成效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高度評價。項目開展3年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顯著改善,空氣汙染程度、頻率和天數均大幅下降。12月,PM2.5和臭氧(O3)複合汙染協同防控科技攻關預研課題啟動,攻關聯合中心踏上大氣汙染防治新徵程。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事關民生 | 光明網評論員
    ,進入秋冬季,不利氣象條件疊加冬季供暖和工業生產帶來區域汙染物排放量增加,導致近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出現多次汙染過程。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現象已成為一個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上述研究人員所在單位——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的存在,說明在國家層面已將這一問題列入了需要解決的重大攻關項目。這也說明,自2014年「兩會」期間,大氣重汙染天氣現象之一——霧霾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後,研究這一現象,著手治理大氣重汙染已經列入政府工作日程。
  • 京津冀「煤改氣」致大氣一氧化氮濃度增加—新聞—科學網
    隨著《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國空氣品質有了明顯的改善,特別是京津冀區域環境空氣顆粒物質量濃度顯著下降,但秋冬季節仍有重霾汙染事件發生。
  • 北京PM2.5今冬不設治理目標 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
    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官網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提出今年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
  • 科普動畫 | 大氣汙染有啥表現?
    政府部門在幾周後公布的報告中顯示,截止至12月8日,霧霾導致約4000人死亡,十萬人受呼吸道疾病影響。2004年的報告指出,「倫敦煙霧事件」導致約12000人死亡。直到上世紀70年代,倫敦市內改用煤氣和電力,並把火電站遷出城外,使城市大氣汙染程度降低了80%,才逐漸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 研究顯示,膳食補充魚油可改善PM2.5汙染導致的皮膚損害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課題組與陳仁傑副教授帶領林之靖博士和牛越博士研究發現,膳食補充魚油可降低大氣細顆粒物
  • 大氣汙染指標「奪魁」 不要也罷
    連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頻遭「霾」伏。12月2日至4日,京津冀還首次實現區域高級別、大範圍的預警應急聯動。據《新京報》報導,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就指出,目前我國幾乎所有與大氣汙染物有關的指標的排放,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整個大氣環境所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
  • 護膚乾貨 | PM2.5與皮膚健康
    PM2.5懸浮於空氣之中,含量越高,代表空氣汙染更嚴重,秋冬季霧霾情況更容易加重。PM2.5在空氣中停留時間長,生命周期可達數周;而且輸送距離遠,可達1000公裡,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2013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發布報告指出,戶外空氣汙染物為第一級致癌物,並特別提出PM2.5是空氣汙染物中的重要成分,會提高罹癌風險。2015年溫哥華世界皮膚科大會中,多項研究證實,空氣汙染的確和皮膚過敏相關。
  • 法制資訊:京津冀相繼立法擬合力突圍「霾」伏
    27日,天津市人大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天津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這這是繼北京通過並實施《北京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後,京津冀地區出臺的第二部相關地方法規,強調在治理舉措上的地區聯動。 天津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高紹林說:「以前的環保執法對違法排汙企業的處罰多是『一錘子買賣』,即發現一次違法開一張罰單,難以對排汙企業產生震懾作用。」 《天津市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的處罰力度亦有所升級,違法主體拒不改正將受到按日連續處罰,上不封頂的處罰。
  • 2月上下旬北方大氣汙染擴散條件偏差,較重汙染集中在這幾地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21年2月及3-5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趨勢預測會商。
  • 進出口貿易對中國PM2.5的影響
    本期刊登的由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李昭華、方紫薇和湯竹宇三位作者撰寫的文章「Effects of Imports and Exports on China’s PM2.5 Pollution」揭示了進出口貿易對PM2.5汙染的影響機制。作者運用空間面板數據驗證了進出口貿易對中國PM2.5汙染的影響,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 PM2.5是什麼??? 您知道嗎???
  • 專家解讀:太原這輪空氣汙染系三大原因所致
    1月25日全國PM2.5小時濃度分布(來源: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數據顯示:我市受降雪高溼、汙染傳輸等因素影響,PM2.5濃度持續上升,在21–24日連續出現PM2.5汙染天;25日午時,PM2.5小時濃度峰值達到本輪汙染天氣的高值。
  • 關中地區將統一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 鹹陽西安同步限行車牌尾號!
    「儘管各項治理措施深入推進,但由於年初受極端天氣影響,採暖期空氣品質出現反彈,這也是北方省市共同遇到的難題和困惑。同時,受地形地貌、氣象氣候、經濟回暖等諸多因素影響,當前關中地區大氣汙染形勢依然嚴峻。」郝彥偉向在座媒體介紹,從2013年以來的環境監測數據分析看,全省大氣汙染治理的重點在關中,難點在冬季,關鍵在PM10和PM2.5控制。
  • 空氣汙染不僅危害健康,甚至還影響太陽能發電
    在自然環境中 ,雲層對陽光的遮擋是影響太陽能發電率的主要因素;然而,近日《自然·可持續性》上的一項研究卻發現,大氣顆粒汙染物的影響是雲層的 3 倍。位於西班牙的一座太陽能發電站 | abengoa.com空氣中的 PM2.5 等懸浮顆粒物形成了氣溶膠,這會阻擋陽光穿透空氣;大顆粒灰塵則會積累在太陽能面板上,顯著降低太陽能面板的輸出功率。
  • 中國空氣汙染地圖發布:每天4000人死於空氣汙染
    之前《柳葉刀》雜誌的《全球疾病負擔2010年報告》[2]估計,2010年中國因室外PM2.5汙染導致了120萬人過早死亡。該報告還稱,PM2.5是影響中國公眾健康的第四大危險因素,前三位分別是不健康飲食、高血壓和吸菸。 中國科學院陳竺院士也曾在《柳葉刀》報告,估計中國每年因室外空氣汙染導致的早死人數在35萬~50萬人之間。」
  • 穹頂之下:幾張表看懂國內外PM2.5標準
    那麼,目前國內外環境空氣PM2.5標準是怎樣的? 根據WHO(2005)對空氣汙染造成的疾病負擔評價,每年有超過200萬人過早死亡歸因於室內外空氣汙染,其中一半以上的疾病在發展中國家。所以制定合理的空氣品質標準對於改善環境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直接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