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殺,和平年代的悲劇

2021-02-15 電影小密探

看過《盧安達飯店》的觀眾肯定會被該影片所震撼,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是一部講述著和《盧安達飯店》同樣事件的電影,它講述的觀感會沒那麼強烈震撼,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有是一部十分不錯的影片。

影片豆瓣評分8.1,好於78%的歷史片。

影片的另一個名字叫《獵犬》(Shooting Dogs),角色本身是虛構的,但電影裡整個事件卻是真實的。

影片在ETO高中實地取景,這裡正是1994年發生屠殺事件的現場。

影片中克里斯多福牧師這個角色,其原型是威詹克·庫瑞克。

至於另一個英語教師喬·科納--大衛·拜爾頓坦言喬是他在盧安達碰到的很多人的綜合體,

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老師、工人甚至是學生的影子。

在大屠殺開始之初,美國和英國政府無一例外地遊說聯全國安全理事會不要派兵去盧安達,

甚至在這之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裡,都拒絕承認這次慘案是「有計劃的種族屠殺」。

就在他們急著向全世界否認的同時,盧安達卻有將近100萬人在這場浩劫中喪生。

發生在那裡的種族屠殺,並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內戰,它能反襯出許多事情,

那些離開ETO的教師、倉惶跑掉的外交官,甚至還有接到命令不得不撤離的聯合國士兵,這些人將他們的盧安達朋友拋在了身後。

就連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都在這件事上展示了他們在維護道德方面的懦弱與膽小。

那個時候最清楚不過的,就是兩條外交方面的潛規則:「如果你是白人,或者和西方世界有所關聯,就能得到安全理事會的保護;

反之,如果你是窮人或者黑人,那就請你忘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組織,你只能靠自己。」

《殺戮禁區》講述了1994年4月,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一所名叫ETO的中學裡。

這裡不但變成了聯合國的軍事基地,還是一所提供庇護的難民營。

然而,危險卻時刻伴隨在圖西族人的身邊,因為在學校的鐵門外,圍滿了身上佩帶著彎刀的胡圖族民兵。

(門口外面都是拿著刀槍等候著時機衝進小學屠殺圖西人的胡圖族人)

在隨後的幾個小時裡,盧安達被鮮血染紅了,地上鋪滿了殘缺不全的屍體,無論是圖西族還是胡圖族,都一個一個倒在了血泊之中。

然而,在人人只求自保的盧安達,ETO裡卻有這麼兩個人沒有跟著維和部隊離開,

他們一個是宣揚以愛換取和平的克里斯多福牧師,一個是理想主義的英語老師喬·科納,在他們的幫助下,數百名圖西人在這場浩劫中得以活命。

盧安達大屠殺題材,沉重悲鏘。

老牧師無疑是偉大的,用生命來拯救孩子,以愛心換取和平的希冀,在被仇恨蒙了心和眼、失去理智的槍炮和屠刀下,顯得那麼脆弱而孤獨,卻令人感佩。

男主是善良的,但因為怯懦沒能堅持到最後。聯合國軍隊的表現無疑是最糟糕的,他們的不作為將無數生命推向屠刀。

影片毫不掩飾地揭露了現實中很多發達國家人們的真實觀點和心態,剖視了人性中客觀存在的虛偽面,

一如那個女新聞記者,她拍著那些殘肢遺體,平靜地向理想主義的喬•科納解釋,如果被殺的是白人,她或許會想到自己的家人,

但面對黑人,她會變得比較麻木,雖然她沒任何種族歧視,也在非洲賣命報導著真實新聞。

同樣的事件,和盧安達飯店不同的視角。
沒那麼跌宕起伏,沒那麼煽情,也沒那麼多崇高的英雄主義。
結合宗教,真實又沉重。
在生命的轉角做出選擇,坦然承認內心的怯懦,自私和罪性,使得影片更有深度。

或許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整體呈現以及所剖視的力度深度都沒有《盧安達飯店》那樣純熟專業且深廣通達,甚至一些拍攝技巧還有笨拙之嫌,

但是基於故事的真實性還是能深深的震撼到我們,這部電影會給我們一種有心無力而無可奈何的感覺,願世界和平。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國家公祭日 ——理工附中通州校區特別升國旗儀式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一陣鏗鏘有力、氣勢高昂的《和平宣言》從操場主席臺上向四面八方傳了出來。理工附中通州校區正在舉行莊嚴肅穆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活動」。——初一六班 榮非凡    學校舉辦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公祭日的活動,我認為是十分有意義的。周六日在家看了大屠殺倖存者在講述自己經歷的視頻,這周的活動更是讓我感到日本人慘無人道的行為是多麼令人觸目驚心。
  • 一書閣受邀出席第24屆紀念盧安達圖西族人民大屠殺儀式!
    在盧安達駐華使館官員的帶領下,與會人員首先對在圖西族大屠殺中的遇難者默哀。      駐華使節團團長、馬達加斯加大使維克多在紀念盧安達圖西族人民大屠殺儀式致辭並表達對大屠殺中已故盧安達圖西族人民的哀悼。
  • 全城接力,我們都是「和平使者」
    ……連日來,在雞鳴寺站、金馬路站、雲錦路站、崗子村站等地鐵站點,都設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平許願牆,市民們紛紛在這些地方駐足留言,留下自己的和平心願。人們在雲錦路地鐵站的「和平許願牆」上寫下祝願,表達對那段歷史的銘記和對和平的祈願。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 攝南京曾經深受戰爭的傷痛,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深知和平多麼可貴。
  •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永不消逝的黑暗記憶
    這特殊的一天是提醒世人牢記大屠殺的普遍教訓的重要日子,對這一獨特的罪惡,不能簡單地讓它成為歷史並遺忘。1月27日被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因為1945年的這一天,蘇聯軍隊解放了奧斯維辛-比克瑙(波蘭)最大的納粹死亡集中營。幾個國家已經將這一天定為紀念日緬懷大屠殺遇難者。
  • 好好的八口之家,只剩下他和爺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證言
    記者:朱曉穎「要反對戰爭,珍惜和平。」
  • 查維茲主義悲劇的三點啟示
    查維茲主義的悲劇在開始的時候人們還不太相信,一個國家怎麼可能那樣?但是,當悲劇已經成為常態的時候,人們已經接受了,似乎也與我無關,而不去認真反思。在我看來,查維茲主義的悲劇起碼給我們三點啟示,值得我們警惕。第一,  任何悲劇都是可能發生的。沒有不可能。在希特勒剛剛上臺的時候,德國人不會相信後來的大屠殺、種族滅絕以及整個國家的巨大失敗和恥辱。
  • 盧安達大屠殺背後,如何處理內部的身份衝突?
    大屠殺是困擾人類社會最大的謎團之一。仇恨驅動下的集體或群體性癲狂,往往被提及,並以此被用來解釋大規模犯罪的發生基礎。也因此,建基於現代理性的科層制、組織效率和武器,反倒可能成為大屠殺藉以實現的工具。 《向您告知,明天我們一家就要被殺》的作者古雷維奇(Philip Gourevitch)講述的是盧安達大屠殺。這是二戰結束後人類社會遭遇的最大規模屠殺。
  • 無聲的控訴: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實景電影
    Magee)(1884-1956),1884年生於美國匹茲堡,1912-1940年在中國南京新教聖公會教堂任牧師。1937年11月起,馬吉牧師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馬吉牧師冒著生命危險,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了真實記錄南京大屠殺的原始影像,為世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證據。  當時日軍對外籍人士行動嚴格控制,攝影攝像絕對禁止。
  • 1994年,盧安達種族大屠殺多少人喪命?大部分女人生不如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屠殺」三個字似乎很遙遠,對於中國人來說,印象最深的大屠殺莫過於南京大屠殺,短短六周時間,30萬同胞罹難,這場大屠殺成了許多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陰影
  • 100萬人遇難的盧安達大屠殺,真相到底是什麼?
    後記:雖然戰爭已經過去了26年,但盧安達的悲劇給整個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引發了全世界的沉重反思。
  • 視角 | 英國學者:80年後,中日能克服南京大屠殺的遺留問題嗎?
    的文章稱,80年過去了,中日應該一同銘記並哀悼南京大屠殺,而不是繼續因為這次最可怕的戰爭罪行而陷於分裂。米特稱,他前不久去了南京。他曾希望參觀那個為1937年12月日本軍隊進入這座城市時發生的可怕事情而建的大型紀念館。但這棟建築並未開放,它正在為今年南京大屠殺80周年之際舉行的重要活動進行準備。
  • 20歲的她用一本英文著作,揭露南京大屠殺!而這段歷史正被中國人遺忘
    2017年,南京大屠殺80周年。今天,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腦補二:傑寧大屠殺
  • 美國近三分之二年輕人不知猶太人大屠殺事實
    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近三分之二的美國年輕人不知有600萬猶太人在二戰期間的大屠殺中喪生,超過十分之一的人認為是猶太人自身造成了大屠殺。 近四分之一(23%)的受訪者認為大屠殺是虛構的或是被誇大過的,或者對大屠殺持不確定態度。有八分之一(12%)的人表示,他們絕對沒有聽聞過,至少自認為自己沒有聽聞過大屠殺。 此外,超過半數(5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或者社區中看到過納粹標誌,近半數(49%)的人在社交媒體或其他網絡平臺上看到過否認大屠殺或歪曲事實的帖子。
  • 1月27日 |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或許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只記住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可你知道嗎?
  • 《南京大屠殺》一書是怎麼誕生的?
    張純如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6歲,但通過紀念館所展示的照片和文字說明,通過對她一生的回顧,對她天才般成長過程的記述,特別是對她如何逐漸聚焦於南京大屠殺,並從搜集資料到撰寫成書的艱辛過程的記錄,以及她此後作為歷史捍衛者的經歷,都印證了人們最後對她的評價:光照人間的正義天使。
  • 加強控管仇恨言論 Facebook禁扭曲納粹大屠殺貼文
    Facebook將禁止發布否定或扭曲納粹大屠殺的貼文,若用戶搜索有關納粹大屠殺訊息,會將其引導至權威來源。Facebook執行長扎克伯格12日宣布這項新政策,這是Facebook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採取打擊陰謀論與假消息的行動。Facebook將禁否定猶太人被屠殺貼文。
  • 二戰結束70年:以色列紀念大屠殺烈士和英雄紀念日
    大屠殺歷史博物館圖書館主任羅伯特·羅澤特博士說大屠殺的倖存者被釋放後,很多人生病身體虛弱,因為他們有的一直生活在集中營,有的一直在躲藏活著,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失去了親人,「當他們仍然僅僅只是為了生存,或許可以把它放在一邊,但是當這一刻你自由了,你開始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你一無所有,只剩你一人。這是一種煎熬一種巨疼。
  • 烏克蘭納粹大屠殺照片曝光 數千個萬人坑慘絕人寰
    (網頁截圖)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4日報導,在二戰結束7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一組記錄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在烏克蘭進行的猶太人大屠殺的秘密照片被公諸於世。這組令人震驚的照片展示了生活在烏克蘭的猶太人在二戰時期遭受到的種種凌辱與殺戮:在一次次的「有組織的暴行」中女人被當街扒光暴打、很多人被趕到亂葬崗前爆頭,有160萬名猶太人在這場大屠殺中死去。
  • 用畫筆呼喚和平:那些正視歷史的日本漫畫家們
    歲月漫漫,在歷史的回望中,和平顯得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日本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本名藤本弘)出生於1933年,他的童年時期恰值日本戰爭年代。親眼目睹了戰爭的荒謬與殘酷的他,在日後的作品中不斷融入對戰爭的反思和對和平的祈願,這一點在他的代表作《哆啦A夢》中得到深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