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盧安達飯店》的觀眾肯定會被該影片所震撼,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是一部講述著和《盧安達飯店》同樣事件的電影,它講述的觀感會沒那麼強烈震撼,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有是一部十分不錯的影片。
影片豆瓣評分8.1,好於78%的歷史片。
影片的另一個名字叫《獵犬》(Shooting Dogs),角色本身是虛構的,但電影裡整個事件卻是真實的。
影片在ETO高中實地取景,這裡正是1994年發生屠殺事件的現場。
影片中克里斯多福牧師這個角色,其原型是威詹克·庫瑞克。
至於另一個英語教師喬·科納--大衛·拜爾頓坦言喬是他在盧安達碰到的很多人的綜合體,
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老師、工人甚至是學生的影子。
在大屠殺開始之初,美國和英國政府無一例外地遊說聯全國安全理事會不要派兵去盧安達,
甚至在這之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裡,都拒絕承認這次慘案是「有計劃的種族屠殺」。
就在他們急著向全世界否認的同時,盧安達卻有將近100萬人在這場浩劫中喪生。
發生在那裡的種族屠殺,並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內戰,它能反襯出許多事情,
那些離開ETO的教師、倉惶跑掉的外交官,甚至還有接到命令不得不撤離的聯合國士兵,這些人將他們的盧安達朋友拋在了身後。
就連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都在這件事上展示了他們在維護道德方面的懦弱與膽小。
那個時候最清楚不過的,就是兩條外交方面的潛規則:「如果你是白人,或者和西方世界有所關聯,就能得到安全理事會的保護;
反之,如果你是窮人或者黑人,那就請你忘了世界上還有這樣的組織,你只能靠自己。」
《殺戮禁區》講述了1994年4月,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一所名叫ETO的中學裡。
這裡不但變成了聯合國的軍事基地,還是一所提供庇護的難民營。
然而,危險卻時刻伴隨在圖西族人的身邊,因為在學校的鐵門外,圍滿了身上佩帶著彎刀的胡圖族民兵。
(門口外面都是拿著刀槍等候著時機衝進小學屠殺圖西人的胡圖族人)
在隨後的幾個小時裡,盧安達被鮮血染紅了,地上鋪滿了殘缺不全的屍體,無論是圖西族還是胡圖族,都一個一個倒在了血泊之中。
然而,在人人只求自保的盧安達,ETO裡卻有這麼兩個人沒有跟著維和部隊離開,
他們一個是宣揚以愛換取和平的克里斯多福牧師,一個是理想主義的英語老師喬·科納,在他們的幫助下,數百名圖西人在這場浩劫中得以活命。
盧安達大屠殺題材,沉重悲鏘。
老牧師無疑是偉大的,用生命來拯救孩子,以愛心換取和平的希冀,在被仇恨蒙了心和眼、失去理智的槍炮和屠刀下,顯得那麼脆弱而孤獨,卻令人感佩。
男主是善良的,但因為怯懦沒能堅持到最後。聯合國軍隊的表現無疑是最糟糕的,他們的不作為將無數生命推向屠刀。
影片毫不掩飾地揭露了現實中很多發達國家人們的真實觀點和心態,剖視了人性中客觀存在的虛偽面,
一如那個女新聞記者,她拍著那些殘肢遺體,平靜地向理想主義的喬•科納解釋,如果被殺的是白人,她或許會想到自己的家人,
但面對黑人,她會變得比較麻木,雖然她沒任何種族歧視,也在非洲賣命報導著真實新聞。
或許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整體呈現以及所剖視的力度深度都沒有《盧安達飯店》那樣純熟專業且深廣通達,甚至一些拍攝技巧還有笨拙之嫌,
但是基於故事的真實性還是能深深的震撼到我們,這部電影會給我們一種有心無力而無可奈何的感覺,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