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龍閣村有不少村民到村裡反映,村裡沒有一個好的場地,平時把村民們聚起來開會都坐不下,而且哪家有喜事想辦個酒席都沒地方擺臺子。一些水庫移民也反映,過去有集中過小年的傳統,不知道移民過來後還能不能共聚一堂、共話鄉愁記憶。村民們的需求,讓村幹部們上了心。2015年,龍閣村結合移民項目投資近30萬元,利用村內沿河旁的一個長廊進行改建,添置桌椅、移動灶具等用具,在這裡建成了一個面積約180平方、類似於大宴會廳的移民新村移風易俗活動中心,一方面方便群眾在這個中心辦紅白喜事,另一方面也成為移民和當地村民集中交流的綜合性平臺。
同過小年,記得住鄉愁。自移民生活之家建成後,移民新村村民已經連續4年自發組織「集體過小年」活動,大家共話移民前的歷史記憶,又嘮移民後的幸福生活,在歡聲笑語中增加了彼此間的感情。並將自籌資金的剩餘全部捐贈給了當地的困難戶。每年一度在移民生活之家上演的聚會,讓村民們歡聚一堂,特別是村裡的老人們,心裡更是樂開了花。
豐富活動,促鄉村和諧。移民如何有效融入當地生活,一直是龍閣村「兩委」思索的重大問題。為此,龍閣村積極組織各類活動,先後開展有各村民組交流會10餘次,讓更多周邊群眾與移民共同展望龍閣發展前景;召集村民議事活動22次,共同研究村莊重大事項;舉辦文藝匯演、電影專場等60餘場次,極大地豐富了移民新村廣大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有效促進了移民順利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移風易俗,促鄉風文明。作為村移風易俗室,移民生活之家也成為了群眾接受移風易俗教育的主陣地。自投入使用以來,每年都要承辦群眾的各類酒席15場左右,一桌飯菜成本至少要為群眾節省300元左右。移風易俗服務中心管理員也藉此機會,向大家宣傳移風易俗相關的知識,引導村民們改變生活中的一些陳規陋習。村紅白理事會也對婚喪事提前登記在冊,及時對有婚喪事大操大辦苗頭的人員說服教育,注重發揮黨員和村民代表戶示範作用,積極引導村民樹立新的農宴觀。村民馬義清、陳素珍夫妻二人一個是黨員,一個是村民代表,其老母親柯福英去世後,兩人一致決定帶頭不大操大辦、喪事一切從簡,不僅減輕了周邊群眾的人情負擔,也體現了新時代的孝道文化。近4年來,龍閣村簡辦婚喪事30餘場次,為村民節約開支約20餘萬元。
移民生活之家的建設和使用,只是龍閣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村鄉風文明建設工作一直位列所在鄉鎮前茅,村內湧現出一批身邊好人和典型模範,其中省級勞動模範1人,宣城好人3人,市級道德模範1人,寧國好人1人,鄉級好人8人,好人線索推送將近200條。龍閣村也先後獲評寧國市首批省級新農村示範村、「國家級生態村」、「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安徽省文明村鎮」等榮譽,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