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那些因為深度報導而揚名的媒體,在《南方周末》下,餘劉文扳倒了背景深厚的昆明惡霸,趙世龍在洗腳城臥底三天揭發了湖南高考舞弊案,孫保羅揪出了貴州官場一串串庸官……調查記者曾經輝煌一時,《南方周末》前著名記者、現騰訊的副總裁陳菊紅說過:「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現在,這些消失的調查記者都去哪裡了?
一方面,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興起,最初開始養育調查記者的傳統媒體受到巨大的衝擊,為了成本的考慮,這些媒體不得不裁減、撤銷深度報導的成本,甚至是部門。另一方面,敏感性社會問題的報導越來越受到行政控制。
數數這幾年,調查記者的多舛命途:
2016年,《蘭州晨報》、《蘭州晚報》、《西部商報》三名駐武威記者,因被當地部門視為發布「負面報導」而遭遇逮捕;
2013年,中國揭黑記者第一人王克勤,因發表了一篇重磅的調查報導,《經濟觀察報》調查部被解散,王克勤本人被迫離職;
2013年,《南島晚報》記者楊瓊文,因曝光某校長開房案,被迫離職;
2009年,《河北青年報》副總編輯樂倩,遭遇歹徒報復行兇;
2002年,《京華時報》記者楊威,因採訪物業糾紛問題而遭遇毆打,導致耳鼓膜穿孔……
儘管困難重重,但是記者們似乎都沒有放棄自己對社會的熱愛。張志安在調研中發現,從2010年至2017年,最吸引調查記者入行的原因依舊是「揭露社會問題、維護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