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看似無用的實驗都是科學的一次偉大的進步,我們每個人在讀初中的時候都會接觸到化學以及物理這兩個科目,試想過嗎,我們日常所看到玻璃看似好像是固體,但是實際在化學的角度中它是名副其實的液體,只是受力不同的原因,故而人們把他認為是固體,而路面上常見的瀝青也是如此。
眾所周知瀝青是路面上的鋪墊材料,是高黏度有機液體的一種,在高溫之中會熔化成粘性極強的液體,但是很多人都以為瀝青是固體,但其實它也是固體,只是看起來類似於半固體而已。
而其實早在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就有人做過相關的實驗,裡面有一個名為託馬斯·帕內爾教授就向學生講解了這個理論,為了證實這個理論的事實,於是他拿了一塊瀝青放進了封了口的漏鬥之中。
當時很多覺得託馬斯的定論無疑是錯誤的,為此很多人都興致勃勃地一天天觀察著瀝青有沒有掉落,答案也是如他們所願,瀝青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沒有掉落,很快這群學生們就失去了興趣,而託馬斯卻沒有放棄,一直在觀察著瀝青的掉落。
不過這個實驗周期非常漫長,到了什麼地步呢?
一直到託馬斯將要去世的時候,也沒有見到瓶子中的瀝青滴落的過程,不過倒是有人接替了託馬斯的夙願,但是很遺憾,他們都沒有看到瀝青在漏鬥裡面滴落下來的過程。
不過倒是在三年之後,瀝青是液體的事實被科學界所承認,但是曾經為了證實瀝青是液體的事實一直到當時也沒有得到證實,一直到了八十多年後,奇蹟發生了。1938年2月,漏鬥中的瀝青經過長期的重力的影響下,最終完成了第一次滴落。
這個過程整整耗時了96-108個月,但是比較遺憾的是,當時沒有專門用來記錄瀝青滴落的過程,故而也就無緣於瀝青如何滴落了。
1947年2月,瀝青相隔數年終於得以完成第二次滴落,這個過程耗時100個月,不過依然沒有人看到這個過程。
最終等到1954年4月,第三滴瀝青也相繼落下,結果很顯然,這個時候的瀝青滴落實驗被廢棄了,故而也沒有在意到這個過程,不過在1961年,物理學家約翰·梅恩斯頓來到了昆士蘭大學,得知這個情況之後接受了託馬斯未完成的夙願。
但是結果卻也是不盡人意,在未來長達50多年的時間中,約翰並沒有用專業的設備進行對瀝青掉落的捕捉,這個期間瀝青落下了6次,猶如機會就像雨點一般向約翰打來,但是約翰每一次都完美地錯過了,為此,在2005年,約翰因為這件事還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物理界的笑柄,難道瀝青的掉落永遠將隱藏在世人眼前嗎?
答案顯然不是的,在2013年7月11日,在高速相機的捕捉之下,瀝青掉落的那一瞬間終於被抓拍到,不過這個時候,約翰早已經魂歸天國,實乃人生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