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縣湯西鎮新興村,曾是一個零產業、零集體經濟收入的「後進村」。2017年以來,該村卻靠著推廣種植紫心番薯,走上了致富路。該村的番薯種植面積從以前的近十畝發展到如今的上百畝,年銷量從2萬斤猛增至20多萬斤,村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頭,就像地裡種出的紫心番薯一樣甜。
保底收購
激發村民種植熱情
近日,記者駕車行駛在新興村村道上,看到連片的番薯田延伸到山腳下,一壟壟鮮綠的番薯藤長勢喜人,村民們或是扛著鋤頭忙碌穿行于田地間,或是彎下腰在採挖番薯。「現在村裡沒有一塊田地是閒置的,七月底水稻收割,八月就種下番薯苗,現在正是番薯成熟採挖的季節。」新興村黨支部書記黃練昌告訴記者,在2017年初,村民們種番薯的熱情可沒現在這麼高。
新興村距豐順縣城16公裡、距湯西圩鎮9公裡,村裡的青年人普遍選擇外出務工,留下的都是婦孺老人。「種出的番薯只能靠摩託車、電動車載到圩鎮、縣城,產量不多,賣不出好價錢,村民也不樂意種。」黃練昌說。
2016年以來,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道辦攜手梅州市直屬機關工委、花都區文廣局等單位,共同對新興村進行對口幫扶。「我們發現當地生態環境好,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村民有種植番薯供自家食用的傳統,其中白皮紫心番薯粉糯香甜,市場前景廣闊。」花都區新雅街道駐村工作隊隊長徐志泳說。
2017年初,新興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成立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和貧困戶種植紫心番薯。「第一年試種了20多畝,我們組織了種植技能培訓並向村民承諾:番薯若賣不出,合作社以每斤2元的價格保底收購。」黃練昌說,到了收穫季節,由於紫心番薯品質好,當年產出的4萬多斤番薯很快銷售一空。村民們嘗到了甜頭,全村500多戶村民紛紛加入了種植紫心番薯的隊伍。
打通渠道
建立長期供銷關係
「去年收穫的20多萬斤番薯到年底一條不剩,一半在本地銷售,一半遠銷廣州市場。今年番薯還在地裡長著,訂單就接踵而至,訂單需求量已超過了10萬斤。」黃練昌欣喜地說,只有找準市場,打通銷售「最後一公裡」,才能解決困擾村民的老大難問題。
新興村紫心番薯不僅在梅州本地打開了市場,還暢銷廣州、潮汕等地。徐志泳表示,目前,新興村已和廣州的大型電商企業、機關食堂、社會團體等建立了穩定長期供銷關係,通過發展訂單農業,進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
「一畝地可產番薯2500斤至3000斤,合作社保底收購價為每斤2元,村民自行銷售市場價為每斤2.5元至3元,貧困戶中有幾個種植大戶,一年靠種植番薯就可增收2萬至3萬元。」黃練昌向記者算了一筆帳。
「80後」脫貧戶黃曉蘭是新興村紫心番薯的年度「銷售冠軍」,熟悉網絡的她有一套「銷售經」。「我在微信朋友圈當微商,聯繫電商平臺做推廣,自家種的番薯不多,但我能幫鄉親們賣。」黃曉蘭坦言,日子是越過越甜了。這幾年,黃曉蘭家的危房改造了,病重的丈夫經過治療已能協助做家務,她還成了村裡公益崗位的「上班族」,並主動向黨組織靠攏,成了一名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