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嚴月圓趁著晴好天氣,忙著晾曬番薯幹。
「快來嘗嘗我曬的番薯幹,保證很甜。」當冬日的暖陽透過雲層灑向大地,平遠縣八尺鎮鳳頭村葉畲村小組村民嚴月圓趁著晴好天氣,忙著晾曬番薯幹。她一會削皮,一會蒸,一會又把蒸熟的番薯切塊,忙得不亦樂乎……
每年冬至前後,便是製作番薯幹的季節,趁著冬日暖陽,葉畲村民們都在忙著晾曬番薯幹。從鳳頭村到葉畲,還需要通過一條幾公裡的崎嶇小路翻越一座大山。走進村口,便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有的圍坐一起削皮,有的在架上晾曬,有的在灶臺前蒸煮……房前屋後都曬滿了一排排的番薯幹,放眼望去,金光燦爛。
削了皮的番薯幹首先要先蒸,打開鍋,熱氣騰騰的番薯金黃燦爛。
見到記者前來,嚴月圓阿姨一邊曬番薯幹,一邊笑呵呵地介紹,她年年要曬番薯幹,以前年輕時最多時可達上千斤,這幾年隨著年齡增長,多少不計,除了一部分兒子代賣外,剩餘給在外的孩子吃。
相隔不遠處,村民陳佛招阿姨正嫻熟地和弟媳一起削番薯皮。她告訴記者,這幾天趁著天氣好,她叫上弟媳幫忙,每天要削200斤番薯,第二天凌晨三四點起床蒸煮,趕在八九點太陽出來進行晾曬。
陳佛招是為數不多的留守村民之一。這幾年,村民不斷往外遷,她雖然也在縣城買了房子,但因為這裡種了不少油茶和臍橙,她和丈夫選擇大多數時間住在村裡,因此每年冬天依然堅持做番薯幹。「葉畲地處800米高山,早晚溫差很大,加上周邊特有含稀土的土質,讓這裡產出的番薯更甜糯,製作出的番薯幹甜而不膩、軟韌適中。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種紅薯做番薯幹。」陳佛招介紹,村裡地處偏僻,這幾年,隨著越來越多村民搬遷,加上受外面番薯幹廠的衝擊,來葉畲村收購番薯幹的商販也少了,致使做番薯幹的村民越來越少。「最多時,我做了3000多斤,今年計劃做1000斤,按12元一斤賣,可收穫12000元。農村裡,樣樣湊一點,日子就好過了。」陳佛招笑著說。
記者了解到,葉畲番薯幹好吃的首要原因是原料,也就是葉畲當地種出來的番薯。因為葉畲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霜降過後,開挖番薯,但挖出來的番薯沒有馬上做番薯幹,而是放上一個多月,為的是,在這一個多月裡,讓番薯慢慢釋放水分,完成第一次「糖化」。
陳佛招說,傳統的番薯幹製作技術不高,但工序繁瑣,要經過清洗-削皮-涮片-煮-晾曬-蒸-再晾曬等多道工序,而且全靠太陽照射,直到黃中帶紅,色香味俱全。陳佛招說,進入制番薯乾季節後,家家「總動員」:白天晾曬,晚上削皮,凌晨蒸煮……一天下來只睡三四個小時,天天累得腰酸背痛。遇上天氣好,一周左右番薯幹就可成品。在多道工序中,最嚴格的就是用飯甑蒸,而且一般都在凌晨四五點進行,趕在早晨8點太陽出來時晾曬,時間過長過短都會影響番薯幹的色澤和口感。
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的葉畲番薯幹甜而不膩、軟韌適中。
儘管製作番薯幹過程辛苦,商販也少了,但陳佛招靠著電商和微商等渠道,番薯幹也基本不愁銷,每斤可賣到10至13元。去年,為解決天氣帶來的困擾,陳佛招還花2000多元購置了烤箱,但只要有太陽,她都堅持用日曬:「很多人就喜歡太陽的味道。」她說。
的確,只有經過冬日的暖陽與寒露交替作用並與之融合的,才是葉畲番薯幹的味道,才是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更是時間的味道。
特約記者:朱雙玲 朱維佳 袁志鵬
圖片:朱雙玲
通訊員:張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