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場地上碼堆的磚塊越來越多,磚廠丁老闆愁眉緊鎖。「我後悔得很,我原本開沙場掙了幾百萬,沙廠停產後,在別人的鼓動下再次創業開磚廠。近兩年投入了近千萬元新建磚廠,投產三四個月了,不但沒有掙到錢,反而壓力還越來越大——生產的磚居然賣不完,在場地碼了幾十萬磚。」
..像丁老闆如此情況的,在邵陽縣西部幾個鄉鎮如塘田市、金稱市、蔡橋不在少數,他們都感嘆今年的磚廠生意非常難做,不同往年了。
在邵陽縣西部鄉鎮,磚塊越堆越多,是否產能瀕臨過剩?
從大概2000年來,邵陽縣不少創業者靠外出務工積累的資金或向親戚借湊等方式,興辦起了100餘家紅磚廠,解決了全縣幾千人的就業難題,在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同時,成為了當地的「新興」產業。
2016年底開始,有關部門按照環保大督查的要求對全縣的紅磚廠進行了全面清理整頓,對環保設施、環保備案手續不健全的紅磚廠實行關停政策,現存各項指標達標的磚廠數量大大減少了。
目前磚廠基本上都是自動化生產線
為什麼磚廠數量減少而磚為何又賣不掉呢?據筆者分析:
一是市場需求減少。我縣農村建紅磚房從1998年開始到2018年達到高峰的20年是紅磚需求的鼎盛期,現在農村90%以上的農戶建好了新房,近兩年只有極少數的農戶和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的農戶修建新房子,數量有限,對紅磚需求也就相應的減少了。
二是布局不合理,西部鄉鎮磚廠產能瀕臨過剩。在塘田市鎮,原來有排字衝、馬口上、振興、中山四家磚廠;在白倉有四峰、石牛兩家磚廠;在金稱市則有金良、黃泥、聖石腳等磚廠;蔡橋的磚廠更多。這些磚廠以前的產能基本上是一天生產三、四萬塊,這四個鄉鎮的所有磚廠一天的產能也就是五、六十萬塊,但完全可以滿足白倉、塘田市、河伯鄉、金稱市、蔡橋及周邊鄉鎮的需求。而現在雖然數量減少了,塘田市鎮只剩下中山磚廠,白倉剩下石牛磚廠,金稱市只有黃泥、聖石腳磚廠,加上蔡橋兩家,但這六家磚廠每天實際產能能達到近八十萬塊。
市場需求減少,但產能增加了60%,賣不掉也就不足為怪了。
..
隧道磚窯生產的磚質量都非常好
「烽火連天」:以前是紅磚白菜價,現在白菜遠遠超過紅磚價
前幾天金稱市一家磚廠開業,朋友圈曬出來的價格是一個兩毛。據我所知,這還不是最低價,在幾個月前,蔡橋附近的一家磚廠為了促銷,打出了每月三天享受一毛九的價格。
據一位磚廠老闆計算,正常情況下,紅磚生產外包工價為0.11元/個左右,煤價0.13元/個左右,環保費0.03元/個,還有管理費、稅金,全部加起來每個磚的成本至少在0.28元以上,低於這個價格就是虧本了。但有些磚廠的煤矸石很好開採,成本只要兩三分錢,所以這些磚廠的成本只在0.18元左右了。
0.22元、0.23元成了西部鄉鎮磚廠的主旋律。成本不同,磚廠的位置不同,為了爭奪市場,烽煙四起,競相減價,許多磚廠老闆感嘆寒冬提前到來,照此下去又能堅持多久呢?
其實,在我縣東部及縣城周圍的其他一些地方,價格還不至於這麼低,基本上在0.26元左右,基本上還能維持下去。原希望西磚東調,現在治超限載的政策下,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