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李蘭芳院士給外國有關疫情專家講解防疫病毒的經驗時,全程採用中文交流,被稱讚這種行為體現出大國的自豪。
有網友認為:英語交流可以使用交流翻譯軟體,專業的交流可以留給專業的英語人才,離開學校以後,大部分人一輩子用不到英語,所以可以不學英語。這種說法其實存在偏誤。
1、社會發展需要懂英語
有的家長認為,取消英語可以為孩子減負,但是捫心自問:如果孩子不會英語,那些時間會拿來給孩子玩耍嗎?恐怕會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了。
現在英語是當代全球最流行的世界語言,大部分學科頂端的文獻也是英文的,哪怕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還是要用英文。
現在社會的發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國際化發展。國家越發達,和國外接觸交流的機會就越多,擁有實力才能掌握話語權。
2、以後用不到英語,就可以不學?
不得不承認,沒有語言環境,學生從小學開始接受英語教育,但是還是一部分人的英語水平不高,日常交流都成問題,更不用說用英語去閱讀、聽英語新聞。造成這個結果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不能因為花費時間學習,沒學好就要廢棄英語。退回二十年,誰也不能保證參加工作以後用不到英語吧?現在的學生也不可能保證未來從事哪些工作,用到哪些學科知識。
要和國際接軌,學生就要懂英語,會英語,否則,「書到用時方恨少」,到時候又得花大量時間、財力去彌補。
3、不學英語,孩子之間的差距會更大
俞敏洪提出,英語踢出高考,窮人和富人的階級差距將更加難以逾越,對普通家庭更是災難。這句話有道理:當大公司在招聘時硬性要求英語的時候,懂英語的人將獲得更多的機會,不懂英語的人會失去機會,人與人的差距會更大。
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是傳說中民校中的名校,在第35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排名全市初、高中第一。
這次一篇「怕你不來,怕你亂來」的《到華二初中讀書,你真的想好了嗎?》文章,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炫式招生」。
內容明白無誤地告訴家長們:華二中學的生源是有意識地做過篩選的,這一切不是零起點。花錢讀華二中學,學生可以有100多門的選修課,不少同學可以參加國際大賽、到海外遊學。
當有錢人的孩子操著流利的英語花錢去海外增長見識的時候,有些人「坐井觀天」,執念於「日本不是有好幾個諾貝爾獎都是英語不好,甚至不會英語的」的說法。
這些人沒有深入探究:多數日本人的英語發音不好,這是事實。但是,日本人的閱讀水平不低,而且出版業非常發達,可以方便地獲取到最新的世界資訊。因此,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與英語水平的高低關係不大。
4、英語,不是要取消,而是應當改變教育方式
要看到李蘭娟院士用中文發言,同樣也要看到鍾南山院士可以用流利的英語發言。學習英語是時代需求,可以快速與國際接軌,所以不能取消英語。
前一陣子,網上流傳曾經在985高校任職的某位教授的視頻片斷,其實,演講內容有3個多小時的,本意是學生不要過分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而不是要把英語踢出高考。
英語畢竟是一個「工具語言」,應當重視英語的學習,但要改變英語的教育方式,降低英語的總分比重,至少與比理化相差無幾,減少投入英語的精力。
取消英語,對普通家庭更是災難,會加大孩子之間的差距,你是不是同意這樣的說法?歡迎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