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汙染歸咎於貪圖便利,然而對環境的傷害都將從「口」回到人類身上。8幅以塑料微粒為主題的「偽食物攝影」提醒人們落實減塑習慣。
當今世界各國紛紛開出減塑政策,臺灣自2020年起針對各類店家發出一次性塑料製品的限用令,期許在2030年達到全面禁用;泰國超商、賣場及美國紐約州也開始停止供應塑膠袋。
雖然上對下的減塑政策看似加快馬鞭實施,全球塑料消費量仍以驚人速度持續成長。由於大多數塑料垃圾最終都會回到自然環境中,且經長時間仍無法完全分解,而是以塑料微粒(microplastics)的型態再次進入食物鏈。
塑料微粒是指小於0.5公分(5毫米)的塑料,細小到可以逃過水處理過濾系統,進入水循環及生活其中的生命體,包括浮遊生物、魚類、貝類、海鳥等;當生物獵食了含有塑料汙染的食物時,這些塑料就被一層層累積至食物鏈的最上層,最終抵達人類的餐桌。
為強調塑料微粒對生活造成的潛在威脅,並加深人們對一次性塑料使用的認知,丹麥創意工作室Sweet Sneak為哥本哈根動物園舉辦了一個攝影展,透過一系列視覺強烈的食物攝影,呈現8種常見的、可能含有塑料微粒的食物,以誇張卻融入的手法凸顯塑料的存在。
內含保鮮膜的牡蠣、填充了發泡塑料(保麗龍)的啤酒、以彩色塑膠袋取代海苔的壽司、裝著咖啡杯蓋的罐頭⋯⋯甚至看似純淨的瓶裝水都飄浮著不明的塑料碎片。
透過這些圖像,Sweet Sneak也希望打破「海鮮是攝入塑料汙染主來源」的迷思,塑料微粒無所不在卻不可見;環境受到傷害的同時,也在一步步危害人體健康。我們該怎麼做?最好的解法或許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檢視生活各個環節,落實減少使用塑料製品。
轉載此文章僅為分享知識,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