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說產業談

2021-02-13 經濟學人集團

遊說是一項巨大的產業,也是企業、社會團體與政府溝通、互動、博弈的管道。不誇張地說,美國首都華盛頓幾乎是議員與說客的天下。美國政商學界所謂的旋轉門,也讓退休或敗選的議員或官員輕易就可以重新披掛,成為某一產業或主張的代言人。遊說的好處很明晰:在一個多元社會中讓不同的利益相關方能夠通過合法的渠道職業化地博弈。問題是,美國的遊說模式有濫用的趨勢,其在其他國家的泛濫值得警惕。

《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七月刊發表的三篇文章,透析美國、德國與巴西的遊說模式。

在美國,遊說是個巨大的產業。如今美國一家大型公司可能擁有十幾個甚至更多的全職註冊說客來專攻國會山,同時還僱用華盛頓K街上2000多家遊說公司中的數十家為其服務。一旦接到通知,身著古馳的說客們即刻湧入國會大廈的門廳活動,特聘的退休政客們會被召集起來「打個電話」問情況或者打招呼。疲勞不堪、待遇簡苛的官員們發現身邊總會有一個熱心的說客幫他們起草新的法規。

這股勢不可擋的遊說風潮已由美國蔓延至其他許多國家。據估計,約有1.2萬名說客雲集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而在大洋彼岸的柏林,這一數字也已達到五六千人。

在這些國家做生意,通過專業說客「討好政府」儼然已成為商業須知之一。那麼,哪些機構和個人在為企業遊說?

註冊遊說人員的工作,是美國法律嚴格定義的遊說。他們受僱於公司,與國會議員及官員保持直接聯繫。通用電器2012年在此方面花費2140萬,位居全美榜首。谷歌緊隨其後,花費1820萬。

在一些缺乏清晰行業規則的新興市場,專業遊說集團的優勢也已開始凸顯。巴西政府機構關係聯合會(ABRIG)就是這樣一個遊說集團。其總裁卡約·羅德裡格斯(Caio Rodrigues)認為,一個新興的「政府關係」行業正在嘗試「用機構關係取代個人關係」。該聯合會的成員從2008的12個增加到145個。

在德國,大部分遊說行動一直由謹慎保守的行業協會進行。這些協會的總數超過2000家,上至強大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下至動物園協會。許多律師同時擔當起說客的角色。德國本地的專業律師事務所、美國偉凱(White & Case)及美國威凱平和而德(WilmerHale)等國際律所都在德國提供遊說服務。

國際公關公司也在德國擴展遊說業務。其中,博雅公關(Burson- Marsteller)的員工數量在過去五年已近翻倍至25人。

巴西的大多數大公司如今都在內部設立了政府關係部門。

而在德國,無論是外企還是本土企業,也都在擴展公司內部遊說部門。谷歌及埃克森美孚這類大公司已經在柏林的林登大道(Unter den Linden)及聯邦議院附近的其他街道上開設辦事處,打造德國版的華盛頓K街。

前者聲稱他們的工作就是提供某一特定行業的相關信息,而同企業關係密切的後者也都樂於進行形式更為隱秘的遊說。

對於企業來說,遊說是個回報頗豐的投資。研究表明,公司所做的遊說越多,它們的實際稅率就越低;相比那些未開展遊說的公司,做了遊說的公司更不容易被查出欺詐行為。

遊說本身並不涉及腐敗。然而,同樣有大量證據表明,企業遊說整體上對社會有害。美國有沒有任何可能治癒遊說這個毒瘤呢?德國和巴西等正在興起遊說熱潮的國家應當如何制定規則?

欲了解更多有關「企業遊說」的詳情,請下載《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App,關注七月刊發表的三篇文章:

《熊彼特:華盛頓許願池》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企業說客在德國:趨於美國化》

《在巴西做生意:討好政府》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