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都華盛頓市的西北區有一個K街,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大道,在這一區域,聚集了眾多遊說組織、智庫、公關公司、民間社團等,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遊說組織,人們就會想到K 街。了解美國政治運作的人都知道,代表各種利益團體的職業遊說人士(即說客)在立法過程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有關環境保護的立法,贊同者與反對者都可以僱傭專業遊說人士(俗稱院外活動人士)來做國會議員的工作,力圖從法案的立案、聽證、表決等多個環節達到影響法案的目的。除了聯邦政府,說客也對各州政府及議會發揮影響。遊說活動在美國是受到監管的行業,同時也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因為對於政府及國會的遊說,被視為言論、集會和請願自由的一部分。
遊說的英文lobbying源自lobby,本意是大堂,後來變成動詞,意指「設法就某一議題去影響政客或公職人員」。建國之初政治家們決定將首都設在華盛頓,除了地理位置的考慮外,還希望政治中心遠離經濟中心以避免受到金融財團的幹涉。那時代表許多地方利益的說客長途跋涉來到首都,租住在旅館,然後到國會或政府部門的大堂等待要見的政客官員,向他們陳述各自的主張,希望政府採納。其後這一類人越來越多,大堂就成為他們的「戰場」,於是就用大堂來稱呼此類行為,將職業說客稱為lobbyist。
說客的工作是試圖說服政府成員,比如國會議員頒布立法,使自己代表的團體受益。遊說行業是民主政治進程的一個合法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此一般民眾不太了解,原因是大多數說客代表公司、企業利益,並且收費不菲,因此民眾對他們沒有好感,使得說客在公眾中留下不佳的形象。其實除了收費的職業說客外,也有許多志願遊說者為公共利益團體和基層組織提供服務,從廣義的角度看,向政府請願或聯繫國會議員發表意見,都可以說是遊說。我們的一位同事過去是留美學生學者組織的成員,曾經多次到國會遊說議員,他自嘲說到華盛頓要自費住旅館,或者到朋友家擠一擠,卻是真正意義上的說客。
職業說客究竟有多少人呢?據歷史悠久的《國家》(The Nation)周刊報導,2013年華盛頓地區登記在冊的說客人數為12281人,是2002年以來最少的;如果包括各地的說客在內,人數還要增加許多。根據工資網站(saraly.com)的統計,2016年職業說客的年收入中間值為106057美元。
從遊說行業代表的客戶看,科技、貿易、煤炭、軍工、農業、石油、金融、保險、地產、製藥、老年人利益、親以色列組織、步槍協會等是職業說客的主要客戶。據非營利組織「政治責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統計,2015年在遊說方面花費最多的首推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開支8473萬美元。其次是全國地產經紀人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3778萬美元,排在前10名的還有藍色十字架/藍盾健保公司(Blue Cross/Blue Shield)、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波音公司、通用電氣、美國醫院協會(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
美國製藥研究與製造商組織(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全美廣播事業者聯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著名的遊說事務所有Brownstein, Hyatt, Farber & Schreck、Quinn Gillespie & Associates、Williams & Jensen、Van Scoyoc Associates、Cassidy & Associates、Smith-Free Group等。
說客與議員助手在紐約州議會會議室外等候交談(照片:美聯社)
南達科他州首府皮爾地區商會會長蘿拉協助州議會布置聖誕樹(照片:美聯社)
加州一名說客凱薩琳·斯科特(左)正與州議會議員克裡斯汀·奧爾森交談(照片: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