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有很多用漢字表示的詞彙,但是我們中國人看到卻不一定能夠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比如常年活躍在中國屏幕上的日本演員矢野浩二(在中國演日本鬼子,回國演中國人的那位)曾經去郵局的時候跟工作人員說「我要寄手紙」,郵局工作人員肯定覺得這個人是神經病,日文中的「手紙」意思是信件,在中國則是衛生紙。
今天我們也來看看這個日語詞「孫の手」,你不查字典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嘛?哈哈
「孫の手」中的「孫」指的是誰呢?
孫子?孩子?
一開始看到這個日語詞,你有沒有腦海中浮現出一個老爺爺或者老奶奶身邊有一個可愛的孩子替爺爺奶奶撓撓背呢?
老年人年紀大了,背上癢的話肯定是希望可愛的小孫子,孫女給他撓撓吧,那可真是最棒的感受啦!
(《齊木楠雄的災難》中的孫子控傲嬌爺爺)
看到「孫の手」有這樣的聯想理所當然,但是實際上這個詞的來源和孩子、孫子都沒有關係。
說起來「孫の手」(mogonote)這個詞和我們中國神話有淵源。
「孫の手」的「孫」原本寫作「麻姑」(mago),「麻姑」?
沒錯,正是中國道教神話當中的壽仙麻姑。
再往前追溯「麻姑の手」在日本1712年出版的百科全書裡寫作「爪杖」,讀作magonote。書中對「爪杖」的釋義是用桑木製成的具有長柄,柄端是手指形狀的器物,能夠用來撓自己的背。
就是我們說的「痒痒撓」、「不求人」。
所以「孫の手」就是麻姑的手,其實是漂亮小姐姐的手!
相傳在東漢恆帝時期,有個叫王遠的仙人,他有個徒弟叫蔡經,某天他們正在蔡經家敘舊。王遠突然想起了許久未曾謀面的仙女麻姑,便派人請麻姑一起到蔡經家裡敘舊見面。
麻姑來到蔡經家後,和王遠便聊開了,畢竟是許久沒見的朋友。這時候在一邊的蔡經看到麻姑的手,發現麻姑的手指尖像鳥爪一樣,大概類似於現在女孩兒們做的那種"美甲"吧。這蔡經也比較"搗蛋",他突發奇想,用那爪子抓背搔癢,一定很舒服吧!
但仙人畢竟是仙人,王遠有仙力感應到了弟子蔡經的胡思亂想,便大聲叱責他大膽竟然想用仙人的手給自己瘙癢。
「麻姑の手」就是和中國神話裡「麻姑搔背」有關係的。所以從源頭來看,「孫の手」並不是指「孫子的小手手」,而是想讓漂亮小姐姐給你搔癢啦!
那麼「不求人」在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被使用的呢?
其實,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和有誰發明現在都不可考了,沒有確切的說法。
日本的「不求人」基本都是用竹子做的,而17-18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則開始使用象牙製作「不求人」並加以貴金屬裝飾,非常奢靡了。
接著跟蛋餅一起去看下霓虹的一些有趣好玩的「不求人」吧!
這是一個以貓爪為形狀的不求人,想像成回到家有個貓星人給你撓痒痒,很治癒了吧。
這是一個有點怕怕的不求人,用熊爪和骷髏為不求人的形狀,放在家裡也怪滲人的,不過也有不低的人氣。
這是一個很有藝術性的不求人,一個個的形狀是婀娜的少女,放家裡客廳當裝飾也很有品味呢!
多加一點設計感,平時很普通的不求人也變得時髦起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