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合眾國實行國家三權分立制。總統掌控行政權,大法官握有司法權,而立法權則有參眾兩院把持,美國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政府任何議案。決策議案需提交參眾兩院委員會審議通過方可執行。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籤署才正式生效;如果總統不否決依次,或雖否決但經兩院2/3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兩院最高領導者為各自議長。眾議院議長由全院大會選舉產生,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現役美國軍官不得擔任兩院議員。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總統無權解散參眾兩院,但兩院有權彈劾總統。
如果就兩院議員進行比較的話,眾議院比參議院人數多,因為眾議院。按人口比例。應該是十多萬選一個,參議院固定就100名。可以說參議院更加精英,而眾議院更加接近民眾,但就權力而言,參議院的議員權力更大。政府的人事任命、外事條約。媾和,宣戰條約都只需經過參議院投票通過就行。因此上,作為美國總統要想施政順利。總統所在政黨爭取的是參議院多數最為關鍵。在立法程序上,參眾兩院都有很多專業委員,眾兩院議員遞交的議案在提交大會審議前,都要先提交給專業委員會審議通過。應該說,議會(眾議院)是體現民意和黨派政治利益,議員隨民意而動,更為確切地是說,是體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利益。而參議院更加體現的是精英階層的利益。眾議院只有立法權,它有權對所有國家公職人員的彈劾(包括總統和現役軍官)。參議院是輔政立法工作,是全國的最高人事任命權,總統締結的條約經它批准才能生效。
現在的國會大廈始建於1793年9月18日。第一屆國會任期是由1789年3月4日至1791年3月4日。弗雷德裡克·米倫伯格是美國首任眾議院議長。而現任美國國會是第116屆國會在2019年1月3日正式履職,由於參眾兩院分別由共和黨和民主黨把持,美國繼四年之後再次進兩黨分別把持階段,本屆國會有四分之一女性(歷史最高)。由於在野黨民主黨佔據半數議席,民主黨領袖79歲的南希·佩洛西(女)以220票再次當選眾議院議長。也成為美國歷史上年齡最長的議長。
美國參議院擁有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當選參議員者必須須年長於30歲、至少擁有九年以上美國國籍、參議員任任期六年。第一任臨時參議院議長約翰·蘭登。任期是1789年4月6日—1789年4月21日。現任臨時參議院議長奧林·哈奇。任期是2017年1月3日至今,共和黨(執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