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山梁、陡峭的山坡和深深的山谷,是32歲馬進龍的成長記憶,「只要出門辦事,就得先走4公裡出山」。
讓他欣慰的是,孩子們不會再有同樣的回憶。2019年,一家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毗鄰縣城的鎖南鎮城南社區。家住四室兩廳的寬敞樓房,樓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衛生院、學校、扶貧車間等一應俱全,一家老小各得其所。去年,總計17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入城南社區。
然而,搬遷那會兒,卻遠不是眼下這般平靜,猶如一場大戰。
出山進城,村民面臨生活習慣的大轉彎。電梯咋坐,燃氣咋用,水電費咋交,來城裡咋掙錢……近萬名鄉親的新煩惱集中湧現,僅靠社區黨組織一班人,哪裡顧得過來。
緊要關頭,東鄉縣「三長」責任制發揮了大作用。去年以來,東鄉縣盡銳出戰、下沉幫扶力量,推行「村長、社長、聯戶長」包村包社聯戶「三長」責任制。全體縣級幹部、鄉鎮和縣直機關主要負責人到村擔任「大村長」,州縣鄉機關抽調幹部擔任「社長」「聯戶長」,每人聯15—30戶。「三長」責任制下,州縣鄉共選派3500名幹部,將5.4萬戶農戶全覆蓋。
城南社區黨支部書記馬福輝回憶,那段時間,縣委主要負責人率先垂範,縣級幹部經常到社區辦公,現場協調解決問題。1名縣級幹部及1家縣直單位包一棟樓,66位聯戶長、10位從鄉鎮抽調的大學生網格員、25位樓棟長齊上陣,幫鄉親們紓困解難、儘快適應新生活。
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東鄉群眾心田。
幹部聯戶,還給社區黨支部留下一本精準臺帳,臺帳一個月一更新,誰家遇到困難,誰家需要就業援助,社區黨支部能第一時間掌握。現如今,搬遷戶生活在15分鐘便利圈,近6成家庭實現2人及以上就業,穩穩脫貧。
「弄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能精準落實政策,聯戶長在這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甘肅省委辦公廳派駐龍泉鎮蘇黑村第一書記陳鍾說,為激發群眾發展動力,扶貧資金主要通過勞務獎補、產業獎補等方式落實到戶。以前村裡工作力量弱,現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三長」是每個村的「標配」,這支20—40人的幹部隊伍確保了精準覆蓋到戶,「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龍泉鎮拱北灣村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建起40座菌菇大棚,村民出了家門就能進大棚務工。蘇黑村為了把青壯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發展輕勞力、效益好的金銀花種植,年輕人可有大把時間外出打工增收。縣裡聯繫方大集團和廈臨公司等建起50餘個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幹部入戶動員,上千名家庭婦女變身產業工人、有了收入,過上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幫扶幹部量身定製,路子多了,大山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