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結束啦,每年中秋都是賞月吃月餅,但在香港,則會有一條巨型火龍出現在銅鑼灣鬧市中,為你慶祝佳節。此等奇景只會在香港每年中秋節,即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出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關於舞火龍,你又知幾多咧?
火龍的起源
相傳在1880年的中秋,客家村大坑的村民打死了一條蟒蛇後,村子便發生瘟疫。村民楚認定蟒蛇是海龍王兒子,因此為了消災,便在中秋節前後三天舞火龍。結果,瘟疫被驅除,於是村民便開始一代接一代舞火龍了,至今已有130年歷史之久。
火龍有幾難整
火龍長達67公尺,龍頭48公斤重,將用上300多人,以及用上7萬4千枝線香,從頭到尾從身邊經過大概需要半分多鐘。
最緊要就係龍的形態,和骨架!整條龍的製作,要花上一個月時間。
既然是舞火龍,自然少不了龍珠。兩顆大大的龍珠的核心其實是顆沙田柚。先把沙田柚插在棍子上,然後再將點燃的長壽香,逐只逐只插在沙田柚上,插的過程中不停地轉動,保證所有的香插的均勻。
舞火龍從龍珠開始,一直到龍頭、龍身,以至龍尾,講求高度的默契。就算是每年都幫手舞火龍的能人,也要練5、6次才行。混著觀眾的叫好,鑼鼓的喧嘩和表演者傾注身心的舞動,讓人很容易沉浸那份激動中。
火龍起舞
第一天晚上七時,大坑坊眾福利會各父老到區內的蓮花宮參拜觀音,火龍總指揮以客家語為草龍開光,祝願老少平安,丁財兩旺。之後在安庶庇街為草龍簪花掛紅,然後插上數以千計的長壽香,成為一條「火龍」。進行拜神「起龍」儀式後,火龍在兩顆龍珠帶領下,舞出浣沙街,再巡迴大坑各主要街道。由於時為晚上,火龍舞起來呈現點點星火,煙霧迷漫,煞是好看。
晚上九時一刻,工作人員為火龍更換龍香,未燒完的香則送給民眾,拿回家中供奉。之後再次舞動,此時主要在浣紗街來回表演各種花式,包括「綵燈火龍結團圓」、「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和「起結龍團」(打龍餅)等,活動持續至十時半結束。
(部份資料來源於:香港經濟日報、下一站香港、香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