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板是臺南市有名的小吃之一。由名喚許六一的先生發明的。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
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據聞某日,臺灣大學考古隊來到這家點心店品嘗雞肝板。在茶餘飯後,考古隊與許六一先生閒聊之際,一位教授忽然說:「這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
而生性樂觀開朗的許六一先生聽完後,便爽朗地回答:「那從此我的雞肝板就命名為棺材板吧!」。因此,這個有點聳人聽聞的名號「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的稱號。
而由於形狀和偏甜的口味都很特殊,使得棺材板一炮而紅,遂成臺南著名小吃之一,在沙卡裡巴或赤崁樓附近皆有攤販。但事實上棺材板口味較油膩,銷售以觀光客為大宗,本地人不常食用。
因為怕過於油膩,我把炸的部分敢為用烤箱烤,烤好後的吐司也是非常酥脆,吃起來有點像我之前買過的三角燒。
▼
RECIPE
彩蔬蝦仁官財板
材料
吐司 半條 / 蝦仁 250g
玉米 半根 / 胡蘿蔔 半根 / 紫甘藍 50g
生菜 50g / 雞蛋 2個 / 豌豆 30g
調料
料酒 1瓷勺 / 生抽 1瓷勺 / 澱粉 2茶匙
鹽 1茶匙 / 胡椒粉 適量 / 沙拉醬 少許
▼ 1. 處理食材:胡蘿蔔去皮切丁,玉米剝粒,紫甘藍和生菜洗淨切絲。
▼ 2. 炒蝦仁:蝦仁處理乾淨,加入1瓷勺料酒、1瓷勺生抽、2茶匙澱粉和少許胡椒粉攪拌均勻,靜置醃製20分鐘。
鍋內倒入少許食用油,開小火,油溫升高後,先下入醃好的蝦仁,滑炒至變色。
然後加入胡蘿蔔丁、玉米粒和豌豆,翻炒均勻。
加入小半碗清水和1茶匙鹽,蓋上蓋子燜煮5分鐘,直至配菜都熟透。
炒好的蝦仁先盛出備用,接下來我們開始處理吐司。
▼ 3. 處理吐司:吐司攔腰切開,保留帶硬底的那半,高度大約為一節食指就可以。
2個雞蛋在平底深口的容器中打散,然後把吐司的各面都均勻地裹上蛋液。
鍋內多倒些食用油,開小火,等油溫升高後,下入吐司,慢慢煎至表面金黃。
六個面都要煎一下,不用太久,麵包外面的蛋液熟了就可以。
煎好的吐司靜置放涼,然後用刀子在吐司的軟面劃開3面。注意刀子不要扎得太深,以免把麵包的底部劃破。
輕輕揭開切面,把中間的麵包芯掏出,留出可以填塞餡料的空間。
» 此時的麵包芯鬆軟可人,空口吃就超美味哦~
▼ 4. 填餡:吐司裡先填入切好的紫甘藍和生菜絲。
然後填上炒好的蝦仁。
最後再淋上自己愛吃的沙拉醬就大功告成啦!
▼ 5. 享用:吃的時候再配上一杯牛奶,這一餐,有主食、有蔬菜、還有高蛋白,堪稱完美~
一口下去,蔬菜脆爽、蝦仁嫩滑Q彈,裹著蛋衣的麵包鬆軟可口,有了這一口誘人的美味,光聞著味兒人就被饞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