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討論「掉色香蔥」的時候,提到了硫酸銅。我在微博上說了句「且不說銅是不是重金屬的問題」,表示在那個問題中銅是不是重金屬並不重要,然後引來了一些網友較真「銅是重金屬,長期攝入就是有害健康」。
其實,「重金屬」這個概念是是人為的劃分,指「密度大的金屬」。這個「密度大」的標準,有的是以5 克/立方釐米為界限,有的是以4.5克/立方釐米為界限。與之相對應的是「輕金屬」,比如鋁和鎂,密度分別為2.7 和1.7克/立方釐米,就是典型的額「輕金屬」。
在食品安全和健康領域說到「重金屬」,關注的是「有毒重金屬」。這裡,「有毒」和「重」是並列的限定詞。比如金,密度高達19.3克/立方釐米,是典型的重金屬,但是它很穩定,通常以單質形式存在,沒有毒性,所以並不在食品安全的關注範圍內,甚至有些國家允許金箔作為食品添加劑(色素)用於食品中。中國市場上也有「金箔入酒」,因為沒有被法規批准其實是違規的,但本身並沒有毒性。
食品安全中說的「有毒重金屬」,通常指砷、汞、鉛、鎘、鈷、錫、鎳。在這裡,砷並不是金屬,但它很毒,很多性質「象金屬」,所以被作為「有毒重金屬」來看待。在這裡,「有毒」才是核心,「重金屬」只是它們的另一個「特徵」。
除了「有毒」和「重金屬」這兩個共性,它們的理化性質相差很大,在工業上的用途也各不相同。對於人體來說,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是:人體不需要,所以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況是「0攝入」——當然,這只是理想,實際上無法實現。
銅的密度接近9克/立方釐米,是典型的「重金屬」。大量攝入它,也會導致人體中毒,長期攝入過多的銅會導致肝臟損傷,並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
但它本身是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與人體內一些酶的活性有關。現有的科學數據顯示,銅的攝入量跟心血管健康以及帕金森氏病有關,但攝入量、體內水平與疾病風險的關係卻是一地雞毛。
這樣的元素,對人體的影響是U型——即少了不行,多了也有害,需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攝入。而銅之所以不引人關注,是因為正常食物中足夠的量,幾乎不會出現「缺銅」的 現象。此外,通常的食物中,也很難遇到含有大量銅的情況。歷史上的「銅中毒」案例,一般是長期攝入銅含量超標的飲用水導致的。
在重金屬中,鉻的情況跟銅很相似——人體需要,但一般不缺,通常也需要注意過量。而鐵和鋅也是「人體需要,但過了也會有害」的重金屬,但在常規飲食中不算豐富,攝入量不足的情況還比較普遍。所以,我們總是說「補鐵」「補鋅」,而從來不會把它們作為「有毒重金屬」去防範。
最後,雖然我們總是說「有毒重金屬」,但並不是說「輕金屬」就不用注意了。比如鋁是「輕金屬」,但人體完全不需要它,攝入量過多也會有害——這也是明礬被限制用於食品的原因。而鈣和鎂則是「人體需要,攝入量過多也會危害健康」的金屬。鎂跟銅的情況相似,一般不容易缺乏,所以通常不強調「補鎂」;而鈣則跟鐵的情況相似,常規飲食不會吃到過量,飲食不合理反倒可能攝入不足,所以總是在說「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