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的多數時間裡,位於德國西部工業區的杜伊斯堡都是一個籠罩在煙塵中的鋼鐵煤炭小城。現如今,隨著川普的關稅威脅以及英國脫歐後造成的貿易壁壘,這個曾經處於「鐵鏽地帶」的城市開始重新扮演重要角色——在德國和中國之間建立起更堅實的經濟紐帶。英國《衛報》近日刊文對此進行了報導,編譯如下:
每周約有30列來自中國的火車抵達杜伊斯堡內陸港。火車載著來自重慶、武漢或義烏的服裝、玩具和電子產品轟隆而來,再把德國汽車、蘇格蘭威士忌、法國葡萄酒和米蘭紡織品運回東方。由於杜伊斯堡地處魯爾河與萊茵河交界處,從火車上卸載的貨物可以直接裝船,也可再經陸路轉運至希臘、西班牙或英國。
如今,杜伊斯堡港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內陸港口。而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這裡正迅速成為歐洲的核心物流樞紐。約有80%來自中國的火車把這裡當作進入歐洲的第一站。在上海機場的一張歐洲地圖上,杜伊斯堡的名字十分顯眼,比倫敦、巴黎和柏林都要大。
過去幾十年裡,這座城市一直飽受工業城市結構化轉型的困局。1987年,數千名德國軍火製造商的煉鋼工人圍堵在萊茵河畔,抗議工廠即將關閉。
時至今日,杜伊斯堡12%的失業率依舊是全德平均失業率的四倍,但整個大氣候卻有了明顯的改觀。這一切得益於四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德時將杜伊斯堡作為其中一站。
「我們是德國的中國城,」杜伊斯堡市長索倫·林克(Sören Link)說,「這些跡象表明這座城市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將成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反之亦然。」
不過,相比於從東往西的繁盛,從西往東的回程仍是杜伊斯堡的「阿喀琉斯之踵」。從中國抵達歐洲的每兩個貨櫃中,只有一個能滿載而歸,港口只能從剩下的空載貨櫃中收取五分之一的費用。與此同時,西方對中國製造的需求並未降低,但運往中國的歐洲產品仍以奶粉為主。「過去這一比率是4:1,現在有所好轉,但還是失衡的,」杜伊斯堡港負責人埃裡希·施塔克(Erich Staake)說。
儘管如此,他還是十分看好港口的創新性發展模式。自他1998年掌管該港以來,就業人數已從1.9萬人上升至5萬人。相較於德國其他港口「地主」式的運營方式,杜伊斯堡港則致力於發展新型貿易、現代化物流,並建立自己的鐵路公司。該港口目前在建一處 2萬平方米的倉庫,可容納2000個貨櫃。
不過,施塔克也指出,與其他貨運方式相比,中歐鐵路貨運的優勢並不明顯。「重慶和杜伊斯堡之間的鐵路貨運比船運要貴至少兩倍,但卻要花5天時間。如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減少生產前置時間,平均少於10天,那就更有優勢。」
施塔克認為,中國通往歐洲之路依舊很長,主要原因不在於亞洲的其他競爭者,而在於歐洲工會制度繁瑣的老牌鐵路公司。從白俄羅斯邊境到杜伊斯堡,1300公裡平均需要6天,但從重慶到白俄羅斯的1萬公裡路程只需要5天半。
而在德國國內,也有人發出警告,認為仍處於恢復期的德國西部工業對中國過於依賴,中國欲借經濟手段擴大在西歐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但就目前看來,中國在該地區的軟實力仍較微弱。
過去8年來,在杜伊斯堡生活的中國公民數量翻了一番,但總數仍不過1000多人。2014年以來,該城市的中國企業數量也增加了50%,但仍只有90家。與其他「一帶一路」城市不同,杜伊斯堡依舊是「德國經營」。
在杜伊斯堡城市博物館,參觀者可以聆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人們罷工時的唱調,還可以觸摸魯爾河最原始的煤塊。在這裡,可以找到這座港口城市現代化奇蹟背後的歷史記憶。然而,在博物館入口處,用曾經幫助塑造這座城市的所有外國移民的母語寫下的各式「歡迎」裡,迄今看不到中文。
Quelle: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98614
留德圈APP,全德華人都在用!
幫帶、租房、二手、求職…
拼車、物流、打折、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