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癰是婦女乳房急性化膿性疾病,又稱乳腺炎。根據發病時期和病因的不同,分為懷孕期乳癰,稱為內吹乳癰,產後哺乳期乳癰,稱為外吹乳癰,還有不乳兒乳癰,其中以外吹乳癰多見。
根據人體經絡循行部位,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故本病多由於肝鬱氣滯,胃熱蘊積,乳汁淤滯,乳頭畸形或哺乳不當而引起。
乳癰初起,患處有硬塊腫痛,乳汁減少,周身寒熱不甚,或不發熱。此時治療「以消為貴」,如未抓緊時機治療,則乳敗肉腐成膿。
外吹乳癰治療方藥很多,因其病從肝胃鬱滯而起,我自擬人肝胃經藥——消癰湯,方藥有:柴胡6g,赤芍、白芍各10g,漏蘆10g,皂角刺90g,生甘草6g。本方具有疏肝通乳,消腫止痛之功效。方中柴胡、赤芍、白芍、漏蘆味苦微寒,苦能下洩,寒能除熱;柴胡疏肝;赤芍與白芍同用既能養血又能活血。皂角刺是本方中之主藥,其味辛性溫,《本草匯言》中說:「皂刺拔毒搜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藥劑。」
《外科正宗》附錄中說:「皂刺消散之力亦甚大,大概用皂刺不過五、六分至二、三錢而止便是託藥,用至四兩是消藥。」我用至90g是取其消散之力。皂角刺其味辛性溫,辛者能散能行;溫者能通,所以辛溫散結較單純用苦寒清熱藥療效顯著。成膿期服此藥亦可退熱透膿,但有的膿腫較深者配合火針排膿以消乳癰之患。潰後服此藥能排膿生肌。多年來我用此方配合外治法療乳癰效果甚佳。因皂角刺有催生作用,故此方為內吹乳癰所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