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8月20日文章,原題:為什麼美國的「印太戰略」會失敗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將亞太地區的概念擴大到包括印度洋,並把這個擴大後的地區改名為「印度洋-太平洋」,還把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太司令部」。這些舉動意在恢復「四方安全對話」——由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印度組成——將其作為抗衡中國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
然而,美國的「印太戰略」很可能會失敗,因為它與成員國(包括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亞洲時報在線:為什麼美國的「印太戰略」會失敗
中國是上述四國的主要貿易夥伴,這意味著中國市場對提高和維持其經濟增長非常重要。例如,中美經濟深度交融,中國是眾多美國財富500強企業的「工廠」,也是它們的市場。
然而,川普不明智的對華貿易戰,提高了消費價格,使農民破產,增加了貧困。他徵收關稅的許多中國商品都是在華美國企業製造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振「四國集團」可能會對美國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特別是在新冠病例和相關死亡人數激增的當前。川普政府總是指責中國造成疫情,這對遏制疫情蔓延毫無幫助。而美國試圖扼殺中國的科技雄心,卻引發了美國企業被排斥在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之外的擔憂。
在經濟和科技方面攻擊中國,正在損害美國的利益,川普無法想像組成軍事聯盟打擊中國會有多大的破壞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他命令國防部長在8月6日與中國國防部長進行了90分鐘的電話交談,進行和平「會議」。 簡言之,川普不希望與中國發生戰爭,原因很明顯。
「四國」夥伴可能抱著同樣的想法:為什麼要為一個感覺中的威脅而冒著經濟和安全的風險,或者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此外,中國從未表現出要對其中任何一個國家進行軍事攻擊的意圖。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東海、南海和喜馬拉雅山脈邊界的領土爭端歷史,可以發現中國或許並非壞人。
澳大利亞決定站在華盛頓一邊,無非是出於可笑的「幫親」心理。如果中國切斷與澳大利亞的貿易,並停止輸送中國學生和遊客,澳大利亞可能會變得無可救藥——這兩部分加在一起可能佔其經濟的40%。
雖然日本政府及該國右翼可能會支持恢復「四國」,但大多數日本人可能不會,尤其是日本企業界。日本人口減少和老齡化,更增添了中國市場對日本企業的重要性。中國龐大且日益富裕的人口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既可以作為日本企業的工廠,也可以是日本企業的市場。
安倍晉三(左)和川普(資料圖)
至於印度,由於其經濟規模相對較小,又陷入深度衰退,加入「四國」同樣是不合理的。印度根本無力花巨資進口武器對抗中國。
總而言之,美國的「印太戰略」最終會失敗。▲(作者肯·莫克,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