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僅僅是在上世紀60年代,斯裡蘭卡的眼角膜捐獻還處於空白,唯一的眼角膜來源是每年數例的死刑囚犯。
50多年前,身為醫學博士的席爾瓦投身斯裡蘭卡眼角膜捐贈事業——在親眼目睹收治的不少眼疾病人因缺少眼角膜而導致失明後,席爾瓦博士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那篇著名的《人死眼猶生》(LIFETODEADEYE),這篇文章被後人普遍視為點燃斯裡蘭卡眼角膜捐獻熱情的一簇火苗。
「席爾瓦家裡的冰箱除了食物以外還得保存角膜,斯裡蘭卡贈往國外的第一枚眼角膜也是席爾瓦親自乘船運送到新加坡,」賈納特說,1985年,在國際友人資助下,眼前這座眼庫大樓才得以建成,目前,這裡成為斯裡蘭卡與外界保持最廣泛接觸的機構之一。
也不是沒有遇到過障礙,最初一兩年裡,取角膜時遭遇家屬敵意是常有的情況。1963年後,每個月從幾枚,增加到幾十枚甚至幾百枚,直到今天的全民善行。在賈納特看來,宗教信仰是決定斯裡蘭卡成為世界之眼的先決因素:「席爾瓦的呼籲,遇到斯裡蘭卡宗教中的『布施』概念,使得眼角膜捐獻得以迅速推動。」
但他也坦陳,斯裡蘭卡眼角膜捐獻能有今天的局面,還得益於有席爾瓦博士等一批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推進,在巧妙結合宗教思想的同時,號召宗教界、政界、文化界人士進行帶動性捐贈,全國密集而強大的採集網絡則同期進行,終於在今天形成全民捐獻的盛景。
「斯裡蘭卡每一任總統都捐獻了眼角膜。現任總統西裡塞納和夫人8年前籤署了捐贈書,前總統拉賈帕克薩還擔任部長時就和夫人決定捐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