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 願大家團團圓圓。佳節過完意味著年也要走了,我們今天來說點不一樣的。
年一到,人山人海已經是見怪不怪了。先是火車站滯留的人頭擠滿候車大廳,曬出來的照片猶如「篩棗子」一般,布滿整個籮筐,令人瞠目結舌,然後就是車龍大塞、路路水洩不通,致使無論粵東還是粵北,原來與珠三角四五小時的車程,竟被活生生地拉長至十七八個小時,更有甚者早晨五點鐘啟程到上午十點尚未離開廣州的腹地……這還不算,高速路上整齊地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車輛,動也不動地覆蓋了整個路面,急死了司機更憋壞了乘客,如此場面如遇航拍,保準「蔚為壯觀」。
周遭是這番煞人的景象,其中之人更是焦灼難耐、疲憊不堪。暈車暈船尚屬小事,遇上一兩個粗心大意或莽撞的搞出一兩個意外,那就是煩上加煩了。這麼折騰,回去小憩幾天後,又重施「故伎」,年也就在這折折騰騰、反反覆覆中不知不覺地過了……
其實,如此舟車勞頓、全民大遷徙是否真的有必要呢?筆者認為答案有待商榷。
不可否認,在很多人看來,年關大得很,過年回家是傳統、是情結、是無法炮製的念想,所以過年務必是要回家的,這是每年的重頭戲,輕易動彈不得。但筆者卻不以為然。
首先,過年的重點是什麼?這是一個十分核心的問題。在筆者看來,過年的重點在於團聚二字,更細緻一點講,過年至重在於見到父母、孩子和家人。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媽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對這樣的表述,筆者是十分認同的。家的味道在於媽媽做的飯菜的香味、在於爸爸叮囑學習和工作的溫暖還有孩子們歡天喜地的笑容……事實上,這些美好擁有與否關鍵在於是否同他們相處在一起,卻並沒有因為相聚的地域出現不同而有所減弱。試想下,如果團聚之時恰逢喬遷新居,這樣的情形下過年是否還會覺得變了味兒呢?顯然不會,相反,很多人還會冠以「雙喜臨門」而自喜不能已。所以,歸根結底,團圓是人的團圓,而非地域的團圓,只要見到想見的人、聞到想聞的味道、看到想看的笑容,無論在哪裡團聚,都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年。
基於這一點,筆者認為,大費周章、湧入春運大潮只為一兩日短暫的逗留和相逢,實在是有些徒勞。換言之,當春運大潮開始,蜂擁而出的人從中心城市絡繹不絕地湧向四面八方時,我們是否可以換個思維,把父母、孩子和親人接過來,接到這個我們日夜打拼、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的城市裡來,讓我們的家人融入我們平日的生活、知道我們每天的節奏、理解我們日常的感觸,是不是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呢?這樣一來,既避開了回鄉的高峰、又避免了旅途無謂的勞苦和消耗,還能同家人其樂融融,可謂「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
講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對此提出反駁,甚至斥責,認為為了躲避一兩天的勞累而不願回歸故裡是一種令人鄙夷的行為。對這樣的質疑,筆者表示理解,但我同時也要聲明兩點:
第一,把家人接到我們生活的地方不是為了逃避旅途的勞頓,而是把有限的假期充分地利用起來。事實上,我們很多人都是國家法定節假日七天的長假時間在過春節,有些單位可能時間長些,但也不過十來天。算算我們春運期間花在路上的時間,大多數人短則一天、長則兩三天,這樣一來一回,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屈指可數、寥寥無幾。但是如果把家人接來就有所不同了,這樣做的目的最直接的就是要把在旅途上浪費的時間換化成同家人團聚的時間,把被路途浪費的精力和心情節省起來,用到我們親愛的父母、孩子、親人身上,把愛的時間放大、拉長。我想,對於這一點,應該不會有人持反對態度的吧。
第二,這樣「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並不是主張不回家、也不是認為離鄉背井很舒適,而是說避開這些擁擠的人潮,選擇非高峰期的時間回家,近一點的可以選擇周末或小長假回趟家,遠一點的把過年請假的時間攤到平時的日子裡,這樣一來,歸家的路既暢通無阻,又能多回家看看,其實比每年扎堆回家更實在、更貼心、更孝順……
因此,在這裡筆者呼籲大家,平時多回家看看,逢年過節把家人接過來,這樣的親熱比「久久回一次、一次回久久」要靠譜的多,如果您覺得有道理,那就請您轉給身邊的人看吧,讓大家一起來優化春運探親的質量,讓我們的親人和我們自己從真正意義上擁有一個舒適、溫馨、美滿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