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皺紋布滿了臉龐。
他們,辛勤半生,終於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本該兒女承歡膝下,享受天倫之樂。
可並不是每一位老人,都有安享晚福的運氣。
幾年前, 孤寡老人一度成為社會熱切關注的群體。
幾年後,關於老齡化討論的熱度下降,那些獨居在城市角落中的孤寡老人,就越來越被世人所遺忘。
現在,人們熱衷於談論零零後的學業、九零後的失業、八零後的事業,有多少人會想起三零後、四零後、五零後的生活處境?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在我們不曾踏足的角落裡,多的是悲苦潦倒的故事。
城市中每一座養老院,其實都藏著百十位老人的心酸和孤寂。
我們的志工徐豪是旺莊養老院的「老熟人」,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他都會去看望這裡的老人。徐豪說:「每次去,我都會帶些吃的,次數多了才明白,老人家有多渴望陪伴。」
為了給子女創造「安靜的」生活環境,這裡有許多老人是自願住進養老院的。然而,還有更多老人,沒有家人,默默獨行。
「有次看到張婆婆一個人坐在床上發呆,當時不敢貿然打擾。後來通過其他志工才知道,張婆婆年輕時很有『本事』,不僅開過拖拉機、手扶車,並且繡花、做衣樣樣精通!現在婆婆年事已高,卻常常衝著窗戶發呆……」徐豪感慨道。
「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寒冬將至,冷風鑽骨,真所謂「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如果家中有父母,這兩天,或許你已經在為父母準備過冬的衣物了吧?
如果孤兒院的老人們看到這一幕,他們想必會感嘆:「有子女真幸福啊。」
今年冬天,我們希望重拾這一社會議題,再次將視角投向孤寡老人。
在孤寡老人中,還有一種更為特殊的群體——年邁僧人。
別的老人,或者在年輕時攢下過一些積蓄,或者遠方的兒女偶爾會來看望一兩次,給一些補貼。
但對於住在深山中的年邁的僧人而言,別說是一日三餐無法保證,甚至連乾淨的水,都是奢侈。
為此,我們特意走訪了貧困山區的老人和偏僻寺廟的僧人。
來到浙江時,我們見到了宏明法師,談到寺院的境況,他先是皺了一下眉頭,才緩慢說道:「寺院目前很困難…」才這一句,便不再繼續。我們能感覺到他欲言又止的隱忍,感到那不為人知的艱難修行路。
經過實地考察,我們發現這座寺廟沒有自來水,師父每天要走很遠的山路去挑水。
走進寺廟內,一股溼冷的氣息撲面而來。牆壁四周已經脫落,部分房頂臨時蓋著茅草,能想像到,外面大雨、屋內小雨的場景時而有之……
即便生存境況已經艱難到了這種程度,對於化緣、對於供養,師父卻始終不「積極」,說:「不可強求,只能隨緣。」
何為緣?不過是互相遇見。
「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路上的行人不多,枯樹搖晃著枝丫。
如果我們沒有見到那些孤寡老人、貧苦的僧人,不了解他們生存的艱辛,或許,內心不會掀起這麼大的波瀾。
可事實是,我們有幸相遇了!
我們遇見了這樣一群孤獨、貧寒,又充滿慈悲、善意的人群。心疼與敬佩交織,我們實在不忍見他們繼續困苦下去,於是發起為孤寡老人送福德年貨包的項目(包含部分貧困寺院的僧伽)。
每份福德禮包包含:一份食材包+一份溫暖包。
食材包包含:一瓶稻米油、一瓶腐乳、一盒七禪耳、一袋福德米、一塊素皂。
溫暖包包含:一條毛毯、一頂帽子、一雙襪子、一雙手套、一條圍巾。
希望所有貧困、孤寡的老人,在這個冬日,都能有棲身處,能夠衣食具足,身心溫暖!
點擊「閱讀原文」,送暖孤寡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