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薑、甘草、半夏、麥冬。
本方證主治病症,主治衝任虛寒、血凝氣滯,腹滿裡急、小腹刺痛,月經不調,或久不受孕,或由於下血過多,陰血虧虛,陰虛不能斂陽而生虛熱,故暮即發熱,手心煩熱,瘀血不去而新血不生,津血不能濡養,口唇乾燥。根據這原文是下痢,但《醫宗金鑑》認為是下血,這個還是下血比較對。主要是衝任虛寒為病之本,淤血阻滯乃病指標,既有太陰氣血的虛寒,又有陽明的虛熱,病屬厥陰,胡希恕先生在《醫學傳真》中指出,其辨證要點為裡虛寒兼血虛血淤者,河南經方實力派專家毛進軍教授指出,其核心病機為津虧營血虛瘀而陰陽營衛不合。
綜上所述,本方證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而偏於虛寒。劉愛民教授在講課當中說,病沒有純虛純實的,也沒有純寒純熱的,大部分都是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所以說是劉教授治學嚴謹總結出的經驗,從配方上也可看出,藥物組成都是寒熱並用,虛實兼顧,氣血同調,方中吳茱萸、桂枝、生薑,溫經散寒,當歸、川芎、芍藥、阿膠、丹皮為養血行瘀的,麥冬、半夏潤燥降逆,參、草補中益氣,諸藥合用使寒得散,虛得補、瘀得行,而達到了標本兼治的目的。
由於本方證型複雜,需要多方兼顧,我們仔細探討溫經湯藥物組成,熔多個經方於一爐,如桂枝湯、吳茱萸湯,都是原方去了一味大棗,桂枝湯調和氣血陰陽,吳茱萸湯溫中補虛散寒。
胡希恕先生在《醫學傳真》中指出,桂枝湯既是發汗解熱湯劑,又是安神健胃滋液,調和營衛之方,主藥桂枝既能解肌祛風邪,又能入血調營衛,《長沙藥解》雲:「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絡而達榮鬱。善解風邪,最調木氣。」《神農本草經》說桂枝能補中益氣,既能解表又能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