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磕出各種大大小小的傷口。面對小傷口,許多人會不以為然,殊不知,當這些小傷口遇上可怕的細菌,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廣東一名男子日前買螃蟹回家料理,然而在清洗時不慎被蟹鉗夾傷手指,沒有立即就醫的他一段時間後,手指竟然腫成3倍大腫成豬蹄,並且有腐爛現象,醫生診斷是食肉菌感染,除了有可能導致截肢,細菌若進入血液還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後果十分嚴重。
《看看新聞Knews》報導,影片中可看到,高姓男子因為手指被螃蟹夾傷,整隻手腫成平常的3倍大,看起來就像是豬蹄一般,他原本想自行讓膿排出,結果不但沒好轉反而變得更嚴重。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李文浩表示,這是食肉菌所引發的感染,24到48小時內若沒有及時就醫會出現肢體腫脹症狀,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引發肌肉壞死甚至截肢,這類創傷感染由於發病速度非常快,嚴重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致命,民眾千萬不可小覷。
「食肉菌」到底是什麼鬼?
雖然名叫「食肉菌」,但「食肉」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
食肉菌並非單一細菌,而是指由不同細菌引發的壞死性筋膜炎,是對於鏈球菌或者能造成肌肉組織損壞的菌類總稱。食肉菌(flesh-eating bacteria)亦非靠食肉繁殖,主要透過傷口入侵皮下筋膜,在感染階段向感染者釋放毒素破壞患者的表皮和肌肉組織,該毒素會觸發T淋巴細胞的防禦機制,因此也會導致患者的局部組織細胞增生。
早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已曾描述食肉菌的症狀,令食肉菌首次走進人類文獻。1884年,法國病理學大師巴斯德(LouisPasteur)再進一步發現一名女性身上出現食肉菌的蹤跡,成為現代同類文獻的先驅。
不過,在過去百年,即使該病菌毒性劇烈,但因較為罕見,一直沒有引起外界注意。直到1990年代中後期,媒體為該菌冠上「食肉菌」(flesh-eating bacteria)「惡名」後,此菌才備受關注。
毒性大,嚴重的話24小時就能「吃掉」感染者!
食肉菌的可怕之處就是毒性太強,抵抗力差的人根本無法抵禦。它在人不經意時就襲擊到人的體內,可能是你在花園裡割草時不小心劃破傷口的時候,也可能是在你洗蝦子,被蝦鉗戳了一下手的時候,甚至是被一些微小昆蟲叮咬,食肉菌都可以從這些小小的傷口進入人體吞噬著生命。
此外,人感染「食肉菌」,未必就會出現嚴重病發。患者的皮膚及脂肪可能只會出現所謂「蜂組織炎」,病情一般較輕,但若病情拖延,病人可患上「壞死性筋膜炎」。病人患病的嚴重程度,往往取決於個人體質,若本身免疫力較差,譬如有肝臟問題或糖尿病,易出現比較嚴重的感染。
噬肉菌非常容易在海鮮上出現,涉及弧菌性的個案多與海產品有關。垂釣、潛水或是在街市買海產被海鮮弄傷了手,都有機會感染食肉菌,但在眾多感染途徑中,吃生蠔風險最高。如果不小心被買回來的海鮮弄傷了手,記住,要馬上用消毒藥水清潔,不可隨意處理,這種病菌會侵蝕你的肌肉,嚴重的話可能會在24小時之內將你致命。
感染食肉菌有哪些症狀?
食肉菌感染在早期也可能無任何表現,隨著感染的加劇,逐漸出現中到重度感染的表現,如發熱、全身不適、肌肉酸痛、嘔吐、腹瀉及脫水等流感樣症狀,典型的體徵為感染局部皮膚出現紅斑,並迅速向周圍擴散,病變區與正常皮膚無明顯分界,數小時到數天內,紅斑逐漸變成暗黑色或暗紫色,多個斑片融合形成大片皮膚壞疽,皮下組織大量壞死。
有了小傷口,千萬別大意!
可以發現,食肉菌感染的共同特點為:均有不同程度的外傷,傷口均未進行有效的處理。
因此,預防食肉菌感染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正確處理傷口:預防食肉菌感染的最好方法,是保護皮膚的完整性。但實際上這是難以做到的,所以當皮膚破損後,一定要將傷口清洗乾淨,塗抹碘伏消毒傷口,保持傷口的乾燥,避免汙染傷口。
遊泳時,要避免損傷皮膚,一旦發生皮膚的損傷應該立即停止繼續接觸水,進行傷口處理。
對於比較大的傷口,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處理,根據醫生建議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慎用創可貼:創可貼只適用於小切割傷傷口,且使用前傷口要清洗消毒、保持乾燥。而其他情況下,使用創可貼,反而可能對傷口不利,一是傷口沒有有效的清創,二是創可貼將傷口密閉,無疑是製造了一個很好的厭氧環境,有利於細菌的生長。
總之,日常生活中受傷了,記得要注意傷口處理,如有惡化一定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