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央視新聞頻道、數字圓明園(ID:szymy1 )、北京日報
圓明園,萬園之園。可惜,1860年,英法聯軍一場大火,使盛景毀於一旦。今年是圓明園建園310周年,清華大學日前宣布,歷時15年,該校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帶領80餘位專業人員,利用數位技術使圓明園「重生」,大家通過一部手機,即可穿越康乾,暢遊盛景。
數位化復原:讓圓明園"浴火重生"
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始建於康熙年間,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等朝百餘年建設,終成萬園之園。無奈,強盜火燒,今日已難親見盛景。
△乾隆年間,宮廷畫師沈源、唐岱等繪製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的正殿。(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圓明園四十景圖詠》被侵略者掠走,獻給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現存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1860年,德國人恩斯特·奧爾末拍攝的圓明園西洋廢墟。
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注於遺產保護,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跨越了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這就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完成的數字圓明園研究和應用項目,他們利用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重現了圓明園燦爛的歷史。
現在,只要打開手機,關注「數字圓明園」微信公眾號,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穿越」至康乾,遊覽圓明園。在公眾號中回復正大光明、海晏堂等關鍵詞,可身臨其境,360度遊覽景區;周邊的建築,也可推門而入。
科學性真實性 精益求精開展數位化復原
在數位化復原圓明園的過程中,每處建築的鬥栱、椽子、門窗、吻獸等都要求三維建模,彩畫要按照不同的時代風格繪製,並體現出時代風格和場景的變化。每復原一個景區需要10多道程序,包括遺址信息精確採集與記錄,文獻資料精細研讀,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等。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廣窄,一棵樹的品種、種植位置,乃至一塊匾的名稱、字體、顏色都要進行一一推敲,結合史料嚴格論證。
△方壺勝境,圖自北京日報
例如圓明園後湖西北岸「上下天光」景區,研究人員復原了乾隆初期、乾隆中期、道光中期、鹹豐時期等不同時期的多幅圖景。「上下天光」是賞月宴飲之所。從四十景圖上看,乾隆初年其主體建築是上下兩層四面通透的敞廳,二層帶有寬大的平臺,樓前月臺入水,曲橋臥波,蜿蜒百尺。鹹豐年間一道聖旨中記載:「上下天光天棚加進深,換柁板拉。」由此推斷,那時主樓前已經加建了一個用於遮擋陽光、雨雪的天棚。經過對比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樣式房圖檔中一張沒有任何標註的設計圖,正是「上下天光」主樓前搭建天棚的設計圖。
△上下天光,圖自北京日報
目前,團隊已經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這百分之六十的概念是指我把這景區的變化也都表現出來了,把不同時代的特點風格也都反映出來了,那百分之四十有待於下一步希望考古發掘有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