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帆
現代的朝鮮民族使用的是自己的文字——「諺文」,但是熟悉韓國的人都知道,漢字在我們的這個鄰邦仍然有著一定的存在感,從首爾市區雕像上的「忠武公李舜臣」到韓國人身份證上的漢字注名……似乎都在說明這個國度曾經的歷史。
一、中華藩邦用漢字
古代的東亞,中國是幾乎唯一的文明來源地,中華的文字禮法,典章制度對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這些地區中朝鮮半島與中國的地緣關係最緊密,所以朝鮮受中華影響也最深厚,漢字很早(具體時間中韓學者有爭議)就已經傳入朝鮮半島,目前出土的文物中,高句麗(東北漁獵民族,中韓存在歷史爭議),新羅,百濟皆用漢字,到了統一的高麗王朝,朝鮮半島對漢字的學習使用更是達到高峰,很長一段時間,漢字幾乎是朝鮮半島唯一文字。
這一直持續到了李朝,李朝恰逢中國明清時期,封建文明已發展到巔峰,強悍的中國根本不是朝鮮所能抗衡的,所以朝鮮便一直自居為中華的藩屬,對外核心政策採取「事大主義」,國內「小中華」思想泛濫,漢字自然成為朝鮮唯一的官方文字。
註:事大主義,事大主義(朝鮮語:사대주의)是一種儒家的外交理念,是基於強弱力量對比情況之下小國侍奉大國以保存自身的策略,特指1392年-1895年朝鮮王朝對中國明朝和清朝稱臣納貢的政策。"事大"一詞出自《孟子》中的"以小事大"一語。圖為朝鮮王朝迎接明朝使臣的迎恩門(後改為獨立門)
使用漢字,對於自居為中華支脈的朝鮮上層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不是說明漢字就適合朝鮮國情,漢字故名思議是漢語文字,對於朝鮮人來說,用漢字來表示朝鮮字自然很不方便,在古代朝鮮能認漢字的一般都是上層,普遍百姓根本沒有機會使得漢文。
也正是因此,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於1443年組織一批學者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
註:世宗大王,朝鮮歷史最偉大的君主之一
註:諺文的諺字有「俗語」的說法,這其實最開始是一種貶義,韓文看起來和漢字一樣是方塊型的,實際是一種拼音文字,這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發展和掃盲有重要意義,朝鮮王朝後期大量民間文學都是用諺文寫的。不過漢字在上層仍然是絕對主流
但「訓民正音」卻受到了朝鮮上層的一致抵制,在意識形態上它們認為這是疏遠中華,自居夷狄;而在利益上,這嚴重有損貴族的文化壟斷權,比如當時著名學者崔萬裡就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韓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
註:「光華門」就是用的漢字
所以,即使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朝鮮半島的主流仍是使用漢字,諺文則是一種類似漢語拼音的輔助工具,只有婦女或孩童等使用,這種狀況一直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