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的樸正熙下令宣布廢除漢字,韓國由此拉開了去漢化的序幕。
此前韓國國內使用的文字有漢字和諺文(韓文)。諺文是一種表音文字,有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簡單來說就類似我們國內使用的漢語拼音。發明這個諺文的是15世紀的韓國統治者世宗大王,他召集了一批的知識分子,以漢字為基本,創造了這一整套的諺文體系。
世宗大王
世宗大王創造諺文,本意是為了讓韓國老百姓能夠正確的讀準漢字,其作用類似拼音。韓國使用的主流文字還是以漢字為主。
在樸正熙宣布廢除漢字之後,進程十分艱難。直到80年代中後期,韓國社會上的漢字痕跡才漸漸少去,電視、報紙雜誌上的漢字越來越少,韓文(諺文)越來越多。
樸正熙的書法作品
這是因為經過十幾年的磨合,未曾經過漢字教育的新一代韓國人已漸成韓國主流,去漢化進程得以推進。
韓國人的民族情緒特別複雜,當了上千年的藩屬國,又被日本佔領了那麼多年,韓國人急於擺脫身上的「烙印」,急於樹立民族自信。對於廢除漢字韓國人自然是非常支持的!
漢字廢除了,麻煩來了!
大韓獨立宣言
韓文(諺文)本就是一種用於輔助漢字的表音文字,若是將其單獨作為一種文字使用,會暴露出非常多的問題!
去漢字化導致的第一大問題就是沒有學過漢字的韓國人的面對那些用漢字寫的歷史古籍是一點都看不懂。韓國最愛吹鼓其歷史,但現在搞得歷史資料古籍都看的一知半解,非常諷刺!
韓文還有一大問題就是表意差,閱讀效率低。舉個例子:
韓國名勝古蹟
「好兄弟,你吃了嗎?」如果用拼音寫出來就是:「hao xiong di,ni chi le ma?」大部分人看個幾眼應該都能揣摩出其含義,但如果這樣呢:「核苷酸的含氮鹼基為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及胸腺嘧啶。」用拼音讀出來就是:「he gan suan de han dan jiang ji wei xian piao ling、niao piao ling、bao mi ding ji xiong xian mi ding。」試問一下,這段話在沒有原文的情況下,各位需要花多久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各位可以把韓文理解為漢語拼音,我們光使用拼音,一些專業詞彙較多的語句我們難以理解,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同音字是非常難以辨別的!比如說「lihua」,究竟是「李華」還是「李花」還是「梨花」?究竟是一個人名還是一個物名?
韓文就面臨著這個問題!看不懂歷史古籍對於一些韓國人來說可能無所謂,但是讀音混亂導致的生活不便卻是讓韓國人難以忍受的。於是在1998年,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宣布部分恢復漢字,在身份證、一些公共場合採用漢、韓雙語標註,省的韓國人連人名、地名都分不清。
漢字廢除之後,韓國人也漸感其不便,於是又有不少韓國人呼籲開始恢復漢字教育。從2019年起,韓國的小學教材已經重新出現了漢字。
最後還是繼續用漢字了,這折騰來折騰去何必呢?在漢字存廢這一問題上,日本人就比韓國人高明多了!
「而其籍力大國,不能自強者,既已見衰兆於數百年前。參以暹羅紀行,則彼此得失,不難辨焉。論者其勿罪漢字可也。」
這是日本明治時期東京大學的一位叫做五位川田剛的教授提出的觀點。
一個國家的想要強大關鍵要自強,和廢除不廢除漢字關係不大,廢除漢字也不會讓你變強,反而容易導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