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壢:故鄉雲中的梯田

2021-02-12 武夷微發布

  我與麻壢梯田結緣,還要從幾十年前說起。1982年普選工作的需要,我來到吳屯麻壢。正值初春時節,大山裡潮溼寒冷,綿綿的春雨下個不停,整個村莊都籠罩在煙雨之中。

  我們每天要去麻壢的各個自然村莊開展工作。村莊都在高山中,有的要翻過幾個山頭才能看到人家。每天沿著彎曲不平、石板和鵝卵石鋪砌而成、布滿青苔的山徑,讓人想到懷舊的古道。每座山峰,都開墾成一層層像階梯的梯田,一直延伸到雲裡。大小不一方塊梯田,從山腳的溪谷一直延伸到接近山頂,最高的山峰頂端,生長著一片片茂密、蔥鬱的竹林,竹林隨風而動,似一片片綠海。奇特的是梯田半山腰有些地勢平坦處,居然住著幾戶人家,黑瓦赭牆,村民正趕著水牛去田裡犁田,雪白的鴨子正悠閒在田裡覓食。稻草垛很多,穀子豐收以後,稻草聳立起來,留給牲畜過冬用,這也是我們閩北山村儲存稻草的一種方法,在我眼裡,是一種田園風光質樸的美。

  山裡早春雲霧又濃又密,一陣雲霧飄過來,臉上撲來一陣陣細霧般的水珠,不久身上就溼溼的,很舒服,抹一把,正可洗臉,舌尖舔一下水珠都是甜的。人陷在深山梯田裡,幾十米開外不見人影,只聽到流下層層梯田的山泉聲,不時有布穀鳥在山谷裡鳴叫,在寧靜的大山中迴蕩,打破了這深山的安寧,讓人有一種回到世外桃源的感覺。

  清晨,天漸漸亮了起來,光反射到梯田水面上。犁過的水田,田泥靜靜地沉在水下,和田埂、水牛、村民、竹林、瓦舍交織在一起,是美麗鄉村恬靜風光,於我腦海中幾十年揮之不去。

  2012年初春,我又來到闊別三十三年的麻壢,創作一組梯田系列。初春萬物復甦,春雨連綿,遠處的山峰,瀰漫著神秘的雲霧。一層層的梯田、黑瓦赭牆的屋舍,以及村民趕著水牛犁田,水鴨在自由地覓食,冒出綠綠嫩芽的樹上驚起成群布穀鳥……

(來源:《武夷山》雜誌 遊高平 作圖並撰文)

*******************************************

相關焦點

  • 竹溪的田埡梯田出名了!網友評其能媲美世界遺產哈尼梯田……
    美輪美奐的自然風光和大自然「雕刻」的梯田,其壯觀和秀美足以媲美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雲南紅河哈尼梯田。↑ 田埡梯田(圖/任永澤,下同)田埡梯田位於竹谿縣水坪鎮田埡山,周圍便是古樸醇厚的村莊和雲霧繚繞的風景,猶如世外桃源。梯田上部比較平緩,下部則地勢陡峭,從上俯瞰,猶如巨瀑傾瀉,無比壯觀。
  • 紅渡:愛上一片梯田 旅居世外桃源
    這裡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因此大家都稱之為「紅渡梯田」。這裡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900米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雖然我去過的地方不多,但在我看過的梯田中,沒有比紅渡更美的了。一層層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行雲流水,其規模磅礴壯觀。
  • 風光 寧夏梯田:黃土地上的美麗樂章!畫面太美……
    似乎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寧夏也有著不少美麗的梯田,它們像一幅幅壯闊的油畫,鋪陳在黃土高原的土地上,以不同於南方梯田的北方風情,書寫著與眾不同的美麗。  梯田多伴隨山地地形而出現,有山地的地區往往有梯田景觀的存在,而梯田就是山區人們進行土地利用的最普遍的方式。在我國,梯田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江南山嶺等具有山地地形特徵的地區,其中以廣西、雲南居多,此外,浙江、甘肅、寧夏等地也有眾多的梯田分布。
  • 《雲中行走》:這特麼玩意真是嚇死我了
    >
  • 「紀檢監察人·鏡頭」天光雲影看梯田
    麗水梯田的獨特之美在於它雲水相映的精美畫卷。尤為神奇的是,這一精美畫卷每時每刻都在變幻色彩,令人目不暇接。而其中被譽為「中國最美梯田」的雲和梯田,最早開發於唐初,興於元、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今,讓我們隨著紀檢監察人手中的鏡頭,一起去看看如詩如畫的梯田勝境。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
  • MVRDV丨「臺南果蔬市場」開工,梯田式屋頂露臺增強社區性
    露天的果蔬市場擁有開放的梯田式屋頂露臺,它不僅將成為臺南食品供應鏈的重要樞紐,更將成為聚會和社交的中心,人們還可從建築的開放式綠化屋頂欣賞周圍的景觀。臺南新化果菜市場在食品工業中扮演著一個相當普通的角色,MVRDV的方案將其提升為一個讓公眾體驗美食同時欣賞風景的場所。
  • 如今識盡愁滋味,卻把他鄉作故鄉
    清晨,人們扛著海簸、挑著谷籮、手持鐮刀、腳踏露水來到梯田,他們在梯田裡揮汗如雨。女人們彎腰割稻,男人們握著捆好的谷穗,使勁往海簸裡摔打,穀粒隨之脫落,順著海簸的內沿窸窸窣窣的往下落,不一會兒海簸底上便積了一層厚厚的穀粒。谷穗摔打海簸發出的嘣嘣聲此起彼伏,對門兩山相互呼應著,好不熱鬧。
  • 韓玉山 || 故鄉女人
    故鄉的女人,從十來歲開始,便學會彎腰,彎腰不是為了鞠躬,更不是為了摘野花,而是去大田辛勤耕耘。故鄉的女人,幾乎都能幹,她們所承受的生活重擔不比任何男人遜色。女人們臉面的青春和美麗、衰老和疲憊,只有滿地的禾苗看得最清楚、最完整,男人們有時稍微喝點酒,就開始分不清東南西北,分不清青草和禾苗,眼中只是綠綠的一片。
  • 銀根:傳說的故鄉
    那東西是野駱駝留下的奶幹,晚上在銀根湖邊過夜,小駱駝沒有吃完的奶就會在沙地上滲流下,結成奶幹,駱駝乃敢就這樣滋潤著這地方的人;這裡叫銀根這裡是駱駝的故鄉,是詩歌的故鄉是白雲的故鄉,是紅砂巖的故鄉,是銀根的故鄉。蘇木以境內一地名命名,「銀根」系蒙古語譯音,意為「母駱駝」。1949年前屬圖克木巴格所轄。1949年10月屬洪格日鄂楞巴格所轄。
  • 解碼日本節稅方法——「故鄉納稅」
    這是日本常見的一種節稅方法,這裡所說的「故鄉」並不一定要是自己真正的故鄉,所以在日華人朋友也可以使用。本質上只是把本來要交的稅換了個地方而已,就可以拿到豐厚的回禮。這也是日本政府為了振興地方所採取的措施。比如故鄉納稅3萬日元,按照50%的還元率來算,可以拿到價值1萬5千日元的禮品,但實際負擔只有2千日元。具體是什麼禮品可以自己選擇。
  • 酒是故鄉醇,情是故鄉濃.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出生地,一個故鄉,沒有選擇,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它為我們承載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愛、穀物的恩澤,我們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貼近它,守候它,敬畏它。八旬老人,千裡回鄉,跪拜鄉土,故鄉在變,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變的,一如門前清江水,一直向東,日夜長流。正如老人的《回鄉有感》所吟:「白髮回鄉一夢中,故園已非舊時容。只有門前清江水,濤聲日夜向東流。」
  • 謝博安:故鄉的米酒
    故鄉的冬天,重陽過後氣溫漸漸降低了,這正是一年釀酒的好時候。打我記事以來,每年這個時候,家裡都會釀一些酒,用以驅寒招待客人,同時也為過年做個準備。酒開始蒸餾釀造時是它最好的時候,濃鬱卻又不失淡雅,僅僅聞上去就使人垂涎,讓人陶醉。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個時候往往十裡八村的人都來湊熱鬧。
  • 記者手記|故鄉的顏色是土色
    故鄉由於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十分不易,特別是有了頭疼腦熱或小病小災的,大家都得硬扛著。為了走出山坳,奔向更好生活,鄰居們想盡各種辦法,或投親靠友,或進城打工,如今只剩下包括我父母在內的3戶年齡大的村民常住於此。  今年春節,另外兩家村民相繼被兒女接到城裡過年。
  • 日本的「故鄉納稅」為何大受歡迎?| 財稅驛站
    通過故鄉納稅,收到的可能比付出的多。故鄉納稅是在日華人都應該了解的「避稅大法」。2016年7月11日,「故鄉納稅感恩節」在東京舉行,吉祥物熊本熊現場派發免費冰淇淋。日本人口正日趨湧向東京和大阪這些大都市,造成一些縣域地方的人口稀缺,加大了地區間的稅收差距。為此,日本政府提出了「故鄉納稅」制度。所謂「故鄉納稅」,字面理解是指一個人向自己的家鄉納稅。
  • 芳語 | 獻給故鄉的讚歌(第三樂章)
    峨山,我親愛的故鄉你可曾感覺到每時每刻,我都在  十分細心地觸摸著你我在觸摸著你的時候我的心猶如一潭平靜的水我甚至還聽見了 血管裡的血液洶湧的流動聲我甚至還聽見了 胸腔裡的心臟頑強的搏動聲昨天的戰火殘留在你身上的傷痕 一聲聲輕緩的呻吟我在觸摸你的時候所有的花朵都已經盛開所有的鳥兒都已經啼唱所有迷惘的眼睛都看見了大片大片桔紅的晚霞峨山,我親愛的故鄉
  • 免費直播|韓浩月:故鄉存放著我們的少年模樣
    初到那個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的地方,突然就會覺得那個生養了自己十幾年的故鄉和這個霓虹燈閃耀的大城市比起來差了那麼多,無論是經濟、交通、還是文化娛樂生活可是故鄉的神奇之處就在於
  • 早春| 從此故鄉不再只有冬,也有春夏秋
    「長大後,踏上火車的那一刻,都還沒有意識到,從此故鄉只有冬,再無春夏秋。」
  • 春節系列 | 就地過年的審計人:一縷橙香 夢回故鄉
    我喜歡故鄉的這種橙子,不僅因為它香甜可口,更因為它帶給我的故鄉的氣息。手捧香橙,微閉雙眼,聞著這一縷縷橙香,故鄉那一情一景便如立體畫般,即刻縈繞在我腦海之中: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雲與風……一時之間,我仿佛又被帶回到那個山花爛漫、鳥兒鳴唱的魂牽夢縈之地。對故鄉的記憶,時常溫暖著我的內心。一首歌曲,一篇文章,一個故事,但凡跟故鄉有一點點關聯,都會勾起我的思緒。
  • 扒一扒"故鄉納稅"那些事
    我們在日本的華人,想必都對「故鄉納稅」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最近也常聽到有人問,特別是剛來日本的小夥伴們,因此整理了這篇文章,僅供大家參考!
  • 【原創】重返我的故鄉石拐大發街
    重返我的故鄉石拐大發街深秋的鹿城冷風陣陣來襲頓感絲絲的涼意轉眼寒冬就要來臨2016年即將過去歲月的無情四十五年彈指一揮間往事依然浮現在眼前人生最不能忘懷的我的生身父母少時的玩伴和同窗在這裡我們十年寒窗大發街處處留下我們的足跡回想四十五年前我和我的同學們從這裡各奔東西成家立業、撫育子女如今已到暮年的我們常常會把故鄉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