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朋友圈時不時上演的「買買買大賽」,在這年初之際,總算從日本官方的口中,坐實了賽事盛況。
據日本觀光廳統計,2015年訪日中國遊客翻了一番,達到約500萬人。其中,中國遊客以人均消費額28.38萬日元,位居榜首。也就是說,去年到日本旅遊的中國人只佔總數的1/4,然而卻貢獻了全年41%的消費總額,約800億人民幣。
除了爆買,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願意把錢花在美食上。
日本華文媒體《中文導報》稱,元旦剛過去不久的一天傍晚,東家一家壽司店內被中國遊客包場,這家壽司店因為剛剛獲得了米其林三星,而名聲大噪。而這裡一頓晚餐的開銷,可以相當於日本白領一個星期的餐費。
因為中國消費者的爆買,日本年度社會熱點「2015年新語流行語大獎」頒給了「爆買い」。
當我們討論起去日本買買買的時候,我們首先想起了馬桶蓋、電飯煲、保溫杯、吹風機……我們真的只是去日本買馬桶蓋?!不,我們還要買衛生巾、紙尿褲、洗髮露、感冒藥、電動牙刷和亮白牙膏……
那霸機場候機廳堆滿中國高管團採購的馬桶蓋和電飯煲,還是去年的光景,如今被中國遊客掃空的,是日本藥妝店。護膚品、個人護理、家居用品、零食等,這些對安全性、功能性要求頗高的產品吸引著一撥又一撥中國遊客前往日本爆買、囤貨。
Si醬是一個三歲娃的媽媽,前兩年開始給寶寶從德國代購奶粉,2015年她總共飛了三次日本,每次都是帶著空箱子來,裝得滿滿的走。寶寶冰寶貼、兒童感冒藥,甚至兒童牙膏、牙刷都是她親自扛回來的。
「白領海淘」升級「全民消費」
自從日元兌換人民幣從1:0.08一路滑坡開始,中國遊客們已經把日本當成了「天朝第一後花園」。
朋友圈參加「買買買消費大賽」的,是二十幾歲的白領男女,是隔壁寶寶的親媽,也有跟著家人朋友出來看看的阿姨媽媽。不只是年輕白領們買買買,聽不懂日語、看不懂英文的阿姨大叔們對著照片、拿著清單,肩負著周圍親戚朋友的囑託,買得更多更兇猛。
李阿姨和女兒一起逛的日本,她搞不懂那什麼負離子薰香機、美容儀之類「不實用」的東西,但一樣在電器商場買了兩千多塊錢的東西——8個保溫杯和2個電吹風。
「保溫杯實惠,一兩百塊錢都說好,也能送送朋友。電吹風說是不傷頭髮。」阿姨說,「不懂年輕人那套寵愛不寵愛,就是年紀大了,該用點好東西了。」
Si醬、李阿姨是我身邊的人,也可能是你隔壁部門的Betty、朋友圈裡的N君、樓上的張大叔……
隨著消費升級、海淘購物需求的逐步爆發,伴隨的語言障礙、文化壁壘、商品信息流通不及時,成了中國遊客海外購物時遇到的普遍問題。
面對國人「爆買」的情況,海外購物從買變成了「搶」,面對空架的情況,也另許多消費者頗為無奈。但同時,也為國內的跨境電商提供了更多機會。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伴隨著信息不對稱,中國消費者並沒有太多機會了解或接觸到國外好東西。從馬桶蓋、電飯煲,到如今的牙膏、牙刷、衛生巾,中國消費者,正在用一種壓抑已久的爆發性形式,釋放內心對品質生活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