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人談到白蘆筍,有一種剪不斷的情愫。東山島自1979年引種白蘆筍,在鼎盛時期,全縣種植面積達到3萬多畝,年總產量3萬噸,產值上億元,產品出口至歐洲諸國,是東山農業不可替代的支柱。
如今,隨著時代變遷,投入產出比低下,東山島蘆筍種植面積急劇下降,卻依然有農民堅守著蘆筍田,守望著慢慢消逝的輝煌。
曾經,白蘆筍是東山的支柱產業,不少農民因為蘆筍創收,成為「萬元戶」,它還是東山人饋贈親友的佳品。如今,這裡蘆筍種植面積大不如前。
蘆筍農以中老年農民為主,他們守著一畝三分地,依然為行情不盡如人意的蘆筍辛勤耕耘。
白蘆筍對心臟病、高血壓、心率過速、疲勞症、水腫、膀胱炎、排尿困難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對治療白血病和多種癌症有很好的效果。
東山「撥蘆筍」——採收蘆筍,清晨和傍晚各採收1遍。白蘆筍一旦露出地面,筍頭就會變紅、進而變綠,就屬於不合格的白蘆筍。遇見露頭、變紅的筍芽,自然也要採出來。沒有及時採收的蘆筍,一經陽光照射,筍尖會「發青」,影響品質。
清晨,蘆筍植株上滿是露珠,清涼的露水總會沾溼勞作者的衣衫。
沿著培好的筍壟,仔細查看壟面,有鼓包、裂縫的地方,下面就有需要採收的筍芽。左手在鼓包、裂縫處,細心地扒開壟土,將蘆筍拔出。
採收蘆筍別無他法,全靠眼力和雙手。
嫩莖雪白、粗細均勻,筍尖圓形、鱗片緊湊、皮層較薄,肉質細嫩、味道芳香,鮮美可口、內含物含量高……這是東山白蘆筍的特點。今年雨水過多,白蘆筍成長不佳,品相不夠好。
蘆筍花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也經常出現在東山人的餐桌上。
沙子、肥料、農藥價格上升,白蘆筍種植成本越來越高,但是價格卻沒有隨之上漲。加之白蘆筍種植之繁瑣和辛苦,很多人逐漸放棄了種植。
如今再看東山白蘆筍,它不僅是餐桌上的「百蔬之王",更寄託著東山人的情懷和鄉愁。曾經的輝煌早已不在,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信息源|劉建龍(龍哥光影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