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界賦予我們匿名性、無限制的言論自由,大家都能暢所欲言,原本是好事,但礙於人性中的「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使我們很容易只聽得進去跟自己想法比較雷同的人的話語。
「取消文化」,愈演愈烈
同溫層變得越來越厚,人們真心認為自己的觀點最了不起,人人都成為「正義魔人」,開始霸凌另一群非我族類的言論,卻不去思考另一方提的論述,其實也有他們的條理跟邏輯。
無止盡的謾罵越燒越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因而誕生。
請別以為「取消文化」是我自己創造的名詞,今年8月剛結束的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取消文化」這個詞不斷出現,成為共和黨攻擊民主黨的理由之一。據共和黨所述,取消文化之所以泛濫,民主黨難辭其咎。
那麼,「取消文化」到底是什麼?
「取消文化」,指的是名人發表言論不符合主流價值,於是被大眾海量辱罵之餘,順便乾脆逼他噤聲。
起初這種文化只出現在社交網站上,但光批判已經無法滿足那些極端份子,他們開始去找廠商抵制、找唱片或電影公司抗議,要求不準再邀請這個公眾人物,不管網路或現實世界,他們都希望這個藝人「被消失」、「被取消」,一心讓對方完全沒有活路能走。
有誰「被取消」了?
最早開始探討取消文化的是《紐約時報》的記者Jonah Engel Bromwich ,他開門見山就分析好萊塢不少藝人名人「被取消」,舉凡泰勒·斯威夫特、 比爾·蓋茨、格溫·史蒂芬妮等人都「被取消」了,連坎耶·維斯特都被「被取消」。他們有的是發文不符主流,有的則爆出爭議傳聞,卻都遭到群眾抵制的困境。
早期名人們被取消,是他們明顯是犯罪、傷害他人,例如爆出性騷擾醜聞的凱文·斯貝西和大製片哈維·溫斯坦,這種「被取消」,你可能可以說他是罪有應得。
但現在很多名人如坎耶·維斯特 、 JK羅琳、 仙妮亞·唐恩他們不過只是逆風發文、各自提出想法,卻也遭受到鋪天蓋地的謾罵。
身為黑人的坎耶·維斯特,他公開表示「奴隸制」並沒有不妥,並提出他有脈絡的觀點,事後被大量非裔美國人攻擊;仙妮亞·唐恩則表態支持川普續任美國總統,她不光是被罵,更遭網友揚言抵制歌曲。
電影《亂世佳人》深受「被取消」波及,內容被質疑美化蓄奴主義,會給青少年帶來不好的影響,網友逼著HBO 要下架這部經典電影(HBO 還真的下架了)。但,網友從未想過,電影跟文學本身是一種歷史的紀錄。
泰勒·斯威夫特遭金·卡戴珊夫妻以剪輯過的錄音檔,被網友們羞辱,最後真相大白,但坦言一度心靈受創。
JK羅琳發文表示,她支持跨性別者、同志跟女性,但她認為跨性別人士無法體會生理女性的身體經驗,舉凡懷孕、月經等等。於是, JK羅琳被女性主義者群起攻擊。
縱使我不贊同K羅琳的觀點,我相信跨性別者也有他們獨特的身體、心理經驗,那也是其他生理男性和女性無法體會的,但我依然從JK羅琳的文章裡,肯定她的治學精神。實際上,據《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一書提到,女性主義本身分成很多流派,大家長年激辯來、討論去, JK羅琳不過是屬於比較偏向「基進女性主義」那一派,但不管怎樣,每個流派都有他們信仰的核心價值。
「取消文化」的嚴重性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就明白表示「取消文化」的嚴重性,即便你不贊同對方的想法,你也要去思考,對方和你一樣有血有肉,哪怕政治、文化觀點與你不同,可是他也跟你一樣愛他的孩子、善待他的朋友。
歐巴馬說:「如果你在推特上揭露某人的錯誤言行,那只不過是你的自我感覺良好,用你自己的道德制高點去評斷別人的所作所為。」
真理,是要越辯越明的,如果一味不準另外一方發言,不給對方「辯」的機會,那所謂民主價值不過就是一場笑話,又有誰能保證你說的論點沒有一絲一毫的瑕疵?
真正的言論自由,是要這樣做的
前陣子過世的美國大法官RBG,她是自由派代表,但她的摯友Antonin Gregory Scalia 卻是個標準的保守派,還被稱作是「保守派戰鬥機」。
他們在討論憲法時爭得面紅耳赤,私下卻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但一起去泰國度假騎大象、相約觀賞歌劇。
根據個人經歷不同,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信奉的觀點,哪怕聽起來有多麼不可思議,但你不能否決那些人的「經驗」。
面對取消文化的泛濫,希望我們能時刻提醒自己,在遇到想法明顯不同的人,如果溝通到後來就是無共識、看了痛苦,那也就「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必要去攻擊或是抵制對方。
做一個正義魔人,只會損害言論自由的真正價值。
—— 聯繫微信號:abcde8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