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終究敵不過「更方便」
從零售神壇到遭遇滑鐵盧,回顧這場戲劇性的神轉折,不難發現當中的種種原因。
比如方便麵被貼上「垃圾食品」的標籤。在市場調研中,70%的受訪者認為方便麵營養物質貧乏,並非健康食品。且不說這種言論是否危言聳聽,然而食品信任一旦出現問題,再想正名,難度就勢比登天。
人們的消費能力今非昔比。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表示,方便麵近5年來幾乎沒有漲價,但就是因為「便宜」,成了一個大的問題。顯然,在追求高品質、新鮮感的新一代消費群體眼裡,便宜並不能與他們的消費能力對等。
再者是外賣的崛起。如果說方便麵的內核是「方便」,那麼外賣的內核是「更方便」,而且消費選擇更加豐富,口味更加多元化。近6年來,網絡訂餐市場規模呈「井噴式」增長,6年間訂餐規模增長了近8倍。調查顯示,90%的受訪者有過網絡訂餐的經歷。
還有就是過分誇大的廣告。廣告中的方便麵,有大塊的牛肉、新鮮的蔬菜,還有火腿腸和雞蛋。但無論兩年前還是現在的方便麵,打開都是一個樣,「狼來了」的廣告效應,讓消費者不勝其煩。
面對這些問題,方便麵生產企業怎麼做的呢?一個慣用手段就是橫向擴張產品品類,用規模與誇張的廣告來制衡同行。你今天搞個香菇雞湯麵,我明天就搞個牛肉燴麵。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方便麵市場的競爭,已不是同行間的競爭,而演變成與外賣市場的跨界競爭。
長此以往,本就遭遇寒流的方便麵市場,加上毫無創意的不良競爭,就更為元氣大傷,從而加速了行業整體走入「中年危機」。
有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網絡訂餐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平均增速50%左右。其中,這與國內方便麵行業2013年出現的由盛及衰的世紀拐點形成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