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ogene: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熊躍研究組發表組蛋白去甲基化酶新研究成果

2021-02-15 生物醫學中文摘要

2016年1月4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Oncogene》在線發表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熊躍研究組的一篇科研論文,題為「KDM2B/FBXL10 targets c-Fos for ubiquitylation and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mitogenic stimulation」。

研究首次闡明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B作為泛素連接酶的新功能,並揭示了其在促細胞分裂因子誘導下對c-Fos蛋白的分子調控機制,韓笑然為論文第一作者,熊躍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B(又稱作FBXL10),在幹細胞自我更新、體細胞重編輯、細胞衰老和腫瘤發生中起到重要調控作用。KDM2B蛋白含有多個功能域,其中,JmjC功能域具有催化H3K36去甲基化的活性,而CxxC鋅指結構域能夠識別CpG島並招募PRC1轉錄抑制複合體。在本研究工作中,作者發現KDM2B可以通過其F-box功能域與CUL1-RING等蛋白相互結合,構成SCFKDM2B泛素連接酶複合體。該複合體可通過KDM2B招募原癌蛋白c-Fos並進行多泛素化修飾,促進後者的降解,從而對細胞內c-Fos的蛋白水平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

c-Fos是AP-1轉錄因子複合體的重要組成之一,參與了細胞增值、分化、轉化、凋亡以及發育和免疫應激等多種生理功能的調控。c-Fos通常維持在極低的蛋白水平,但在細胞因子刺激下可以迅速地積累,這歸因於其轉錄的激活和蛋白穩定性的增加。c-Fos轉錄調控機制的研究已經較為透徹,但其泛素化調控蛋白降解機制的研究還有很多空缺。作者進一步揭示,表皮生長因子EGF可誘導c-Fos蛋白的374位絲氨酸發生磷酸化修飾,該修飾阻斷了c-Fos與KDM2B的結合,從而避免了其被SCFKDM2B複合體降解,增強了c-Fos蛋白的穩定性,從而促進了細胞的快速生長。而在正常生理狀態下,KDM2B通過負調節c-Fos的蛋白量抑制了細胞的異常增值和生長。

最後,作者分析了多個腫瘤來源的突變型KDM2B,發現這些突變都會導致其C端c-Fos識別區域的缺失,從而喪失了負調控c-Fos蛋白以及抑制細胞異常生長的能力,促進了腫瘤細胞的快速增值。這一報導也是首次將KDM2B的生理功能與其在多種腫瘤中的高突變頻率相聯繫。

相關焦點

  • 新發現!復旦大學闞海東課題組:膳食補充魚油可改善大氣顆粒物汙染導致的皮膚損害
    闞海東|《環境與職業醫學》副主編、常務編委,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當前,採取有效的個體化措施預防大氣汙染健康危害是環境健康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接受創建復旦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現場評審
    10月24日,市教委副主任郭為祿、市衛計委科教處副處長倪元峰以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專家一行人對靜安區中心醫院創建復旦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工作進行現場評審。
  • Oncogene:港中大學者發現聯合使用靶向藥可有效治療神經母細胞瘤
    目前關於神經母細胞瘤真正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有研究報導家族型神經母細胞瘤與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的體細胞突變有關,並且ALK的異常激活還會引起散發性神經母細胞瘤,但是ALK促進神經母細胞瘤的分子機制仍然沒有得到完全揭示。最近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蛋白質組學方法,發現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是能夠與ALK發生相互作用的一個新蛋白。
  • Cell Rep: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課題組等發表惡性腫瘤誘導分化研究成果
    具體來說,絕大部分正常細胞在有氧的情況下以氧化代謝為主,而腫瘤細胞即使在氧供充足的情況下也會將葡萄糖優先進行糖酵解,為自身合成生物大分子提供必需的原料。 2017年1月10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子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顏光美教授課題組和中山眼科中心謝志研究組合作的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報導了關於惡性腫瘤誘導分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 研究證明:熬夜會丟失你的抑癌基因,促癌蛋白c-myc產生
    在小鼠研究中,MIT的研究小組發現在控制細胞生物戒律的基因中,有兩個基因也具有作為腫瘤抑制子的作用。 這些腫瘤抑制基因的丟失,無論是通過基因敲除還是正常的光/暗循環導致的破壞,都將使腫瘤的侵襲性變強。 「如何擾亂生物戒律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擾亂之後似乎會推動腫瘤發生,」麻省理工學院科赫研究所綜合癌症研究前博士後和研究的主要作者Thales Papagiannakopoulos說。該研究於7月28日發表在《細胞新陳代謝》上。 Tyler Jacks是科赫研究所和生物學的戴維H科赫生物學教授的主任,也是論文的資深作者。
  • 南京農業大學沈文飈等:氫農學--研究進展與展望
    在人口增長、自然災害、環境汙染、氣候變化和食品安全等諸多壓力下,跨學科的新農業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之一。新農業不僅是大健康和新能源的基礎,同時也是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生物安全的基石。氫農學主要研究農業領域中氫氣(H2)生物學效應的相關機理,為從屬於新農業的氫農業實踐提供相關理論基礎。過去,H2 生物學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學方面,選擇性抗氧化是氫醫學的主要理論依據。
  • 研究顯示,膳食補充魚油可改善PM2.5汙染導致的皮膚損害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課題組與陳仁傑副教授帶領林之靖博士和牛越博士研究發現,膳食補充魚油可降低大氣細顆粒物
  • 3D列印研究進展:應用生物列印技術仿生重建韌帶-骨界面結構
    生物列印技術應用於組織工程領域,有望實現韌帶-骨界面複雜多重梯度結構、成分及機械性能的仿生重建。吉林省數字醫學臨床轉化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骨科醫學中心博士生導師王金成教授團隊將生物3D列印技術引入韌帶-骨界面結構組織工程重建研究領域,使用自主研發的改良型生物墨水對韌帶-骨界面結構的主要細胞成分進行了生物列印研究。
  • 每日情報20171122:蛋白尿與腎風關聯的循證醫學證據
    可見腎風的最主要症狀為水腫,而水腫從現代醫學角度最常見的疾病為慢性腎炎。因此,某些中醫名家提出中醫腎風大致相當於西醫慢性腎炎的觀點,並據此將慢性腎炎的中醫病機歸納為腎虛受風。那麼問題來了,水腫從風論治,沒問題;但若強調風邪為主要和基本的病機,似與傳統中醫對水腫的認識有一定出入。  上海曙光醫院何立群教授近日發表一項研究,觀察從腎風論治脾腎兩虛兼水溼證蛋白尿的臨床療效。
  • 七大創客平臺在研究院展示
    11月1日,首屆全球創客大會創客成果展暨創投交流對接活動在我院舉行。
  • 廈門大學要來蘇州設立研究院啦!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活躍、人才最集中、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之一,廈門大學在崑山布局建設研究院,既是對蘇州創新發展的有力推動,也有利於大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提高科研和辦學水平,更好實現研究成果轉化。希望在加快這一項目落地的同時,積極深化雙方合作,把廈門大學更多優質資源集聚到蘇州,助力蘇州補齊教育、醫療等資源短板,實現校地共贏發展。
  • 文獻解讀:生物標記物研究的簡單思路
    英文論文Turnitin查重,免費,客服微信號sywsw1或sywsw2不管基因組還是蛋白組的研究常規方法是從前期的篩選到確立差異表達基因蛋白質組學的研究有兩個套路模式:一是大家熟悉的蛋白質機制研究,另一個就是生物標記物方向研究,今天萬事君以一篇「Discovery of novel biomarkers for atherosclerotic aortic aneurysm through proteomics-based assessment of disease progression」文獻帶你看蛋白質Biomarker方向研究
  • 浙皖閩贛精準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籤約揭牌儀式在衢舉行
    浙皖閩贛精準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是衢州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產研結合、緊密合作的重要成果。廖利軍表示,浙皖閩贛精準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項目是衢州市衛生健康系統打造四省邊際醫療「橋頭堡」重要戰略之一,對推進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建設意義重大。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是一所引領我國基因組學研究的國際化研究所,在精準醫學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衢州市人民醫院是衢州醫療衛生領域的「排頭兵」,2021年四省邊際中心醫院投入使用,必將為深化合作、項目落地注入強勁動力。
  • 「精準醫學研究」國家重點專項立項啟動——錢其軍教授代表作專題報告
    「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7年度立項項目啟動會召開。本次公布的「精準醫學研究」專題共計36個項目,錢其軍教授主持的「於修飾型抗體及免疫細胞的精準醫學治療的標準研究」是公布的項目中在腫瘤及免疫治療兩個領域內唯一的立項課題。
  • 日本研究:每周超3天不吃早飯,蛋白尿風險明顯上升
    但你可能不知道,放棄早餐對腎臟不太友好,甚至招來蛋白尿。最近,日本金澤大學附屬醫院研究團隊發表在醫學雜誌《Nutrients》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不吃早餐與蛋白尿發作風險明顯升高有關。蛋白尿是反映腎臟健康的重要指標,它的出現可能提示腎功能下降。此外,蛋白尿還是慢性腎病患者監測病情的重要依據。
  • 新分子時鐘:預測癌症更近一步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雜誌上合作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導致的DNA分子變異積累可被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
  • Nature子刊:中科院生化所鄒衛國研究組發現骨發育與重建及鎖骨顱骨發育不全症候群的新機制
    2017年7月7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出版集團旗下子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鄒衛國研究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汪俊研究組合作的論文
  • Matteo Meneghini博士:GaN LED高可靠性研究「新解密」
    」上分享了GaN LED高可靠性的研究成果。因此,這類器件在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包括通用、工業、汽車和生物醫學照明等。這些應用要求高可靠性(壽命 > 50000h)及流明輸出的長期穩定性。有幾項報告顯示高功率LED可能會因為漸變或突發失效機制而發生過早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