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裡有一個叫「腎風」的病名,最早見於內經。《素問·風論》:「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素問·評熱病論》:「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見腎風的最主要症狀為水腫,而水腫從現代醫學角度最常見的疾病為慢性腎炎。因此,某些中醫名家提出中醫腎風大致相當於西醫慢性腎炎的觀點,並據此將慢性腎炎的中醫病機歸納為腎虛受風。那麼問題來了,水腫從風論治,沒問題;但若強調風邪為主要和基本的病機,似與傳統中醫對水腫的認識有一定出入。
上海曙光醫院何立群教授近日發表一項研究,觀察從腎風論治脾腎兩虛兼水溼證蛋白尿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139例脾腎兩虛兼水溼證原發性慢性腎小球疾病(CKD1-2期)患者按照3:1隨機分成治療組103例和對照組36例;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加服益腎祛風勝溼方,對照組加服氯沙坦,療程均為6個月;多個時間節點連續觀察研究對象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等指標變化,分析比較兩組間的療效差異.結果:治療組治療2月後、4月後、6月後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1.6%、87.4%、92.2%;對照組治療2月後、4月後、6月後的總有效率分別為47.2%、55.6%、61.1%;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顯著優於對照組(P<0.01).治療組治療2月後及治療6月後總有效率分別為81.6%和92.2%,治療6月後療效優於治療2月後(P<0.05).治療組在治療3個月後24h尿蛋白定量較對照組出現了顯著下降(P<0.05);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與同期的對照組相比,治療組24h尿蛋白定量進一步下降(治療5月後P<0.01和治療6月後P<0.001).
結論:益腎祛風勝溼方可以顯著降低脾腎兩虛兼風溼證型患者的蛋白尿水平,提高其臨床療效,從而為從腎風論治慢性腎小球疾病的蛋白尿提供了臨床依據。
實際上,慢性腎炎蛋白尿經常使用具有祛風除溼作用的「四蠶湯」,並在此基礎上隨症加減。「四蠶湯」由蠶繭殼9克、僵蠶12克,蠶砂(包煎)15克,蟬衣6克組成。這張祛內風、息肝風的方與祛外風的越婢湯、小青龍湯(麻黃劑)一同,證明了腎小球腎炎腎風理論的正確性,證明了水腫蛋白尿使用風藥的重要性,二者的區別或許在於四蠶多用於慢性腎炎遷延期,而麻黃劑多用於急性腎炎。
這項臨床研究不辨證的在蛋白尿中使用祛風藥,證明了祛風在蛋白尿治療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