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會(ACMG)指南是遺傳診斷的權威參考依據,目前的15年版為最新版本,駱駝君接下來會對08年版和15年版ACMG指南的應用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以便各位有更為直觀的感受。這是一例錐杆細胞營養不良的疑似案例,通過二代測序、信息分析和遺傳分析之後,鎖定了2個可疑位點:PDE6C; c.1579 C>T; p.Arg527Ter和PDE6C; NM_006204; c.967T>C; p.Tyr323His。通過家系驗證顯示,表型正常的父親攜帶c.967 T>C突變,母親未參與驗證,先證者的患病弟弟同樣檢出以上2個突變。
按照舊版指南分析如下,PDE6C基因c.1579 C>T突變屬於無義烈性突變,暫無該位點致病性的相關文獻報導。該突變可能導致編碼蛋白序列提前終止,產生截短蛋白或被降解。其在正常人群中發生的概率極低,該突變判定為疑似致病突變。PDE6C基因c.967 T>C突變屬於錯義突變,暫無該位點致病性的相關文獻報導,用SIFT和Polyphen軟體對其蛋白功能進行預測,結果分別為無害和有害。其在正常人群中發生的概率極低。該突變判定為臨床意義未明。
按照新版指南分析則有所不同,PDE6C基因c.1579 C>T突變屬於無義烈性突變,擁有極強的致病證據(PVS1);在ESP資料庫中(Exome Sequencing Project),千人資料庫(1000Genomes Project)及 EAC資料庫(Exome Aggre gation Consortium)中的頻率為0,擁有較強的致病證據(PM2);另外,擁有突變與疾病呈家系共分離的支持的致病證據(PP1),還擁有突變相關的疾病與患者的臨床表型高度吻合(PP4)。結合以上證據,1個PVS證據+1個PM證據 +2個 PP證據,該突變判定為已知致病突變。PDE6C;基因c.967 T>C突變在ESP資料庫中(Exome Sequencing Project),千人資料庫(1000 Genomes Project )及 EAC資料庫(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中的頻率為0,擁有較強的致病證據(PM2);對於隱性遺傳的突變,先證者中檢出複合雜合突變,與其組成複合雜合的另一突變致病性已明確,擁有較強的致病證據(PM3);擁有突變與疾病呈家系共分離的支持的致病證據(PP1);擁有突變相關的疾病與患者的臨床表型高度吻合(PP4)。結合以上證據,2個PM證據+2個PP證據,該突變判定為疑似致病突變。
由此可見,家系驗證對於新版指南來說,至關重要。按照舊版指南,該先證者檢出1個疑似致病突變和1個臨床意義未明突變;而通過新版指南,該先證者則檢出1個已知致病突變和1個疑似致病突變,可以很有說服力地應用於臨床的幹預和確診。知天命,斷天殘,罕見病雖罕見,但能預見!
駱駝君的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