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小腦萎縮症:第40種致病基因

2021-02-23 解碼醫學

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 ,關注我們吧。

香港中文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導致「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的變異基因,該小組希望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發藥物。

報導說,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又稱「小腦萎縮症」(SCA),是香港的罕見疾病之一,平均每5000位港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患者發病年齡大多在20歲至40歲,其小腦、腦幹及脊髓由於基因變異,退化萎縮,基因變異大部分源於家族遺傳,少數人是基因突變。

醫學界現時得知不同基因變異可引發不同類型的小腦萎縮症,中文大學24日公布,該校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致病的變異基因。

報導說,小腦萎縮症是其中一種腦退化症,與平時認知的腦退化症不同,患小腦萎縮症的絕大部分病人的記憶不會衰退,但受小腦萎縮影響,行動和語言能力會逐漸下降,初時會步履不穩、肢體搖晃,中期說話含糊不清、肌肉不協調難以書寫、進食吞咽困難等,晚期已無法言語、不能站立須以輪椅代步,最後因身體不能正常製造蛋白質而慢慢死亡。

SCA無根治方法,病人只可依賴物理治療和復健延緩病情及維持基本自理能力。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擁有SCA病徵,下一代患病的機率可高達50%。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3年前成立30人研究團隊,招集來自醫療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神經內科等多個學系的專家,研究香港本地小腦萎縮症家庭的致病基因。

團隊將上萬個基因與人類基因圖譜用計算機分析對比,尋找基因異常的特質,經過3年時間,在其中一個家庭的基因裡,成功找出第四十個引致SCA的變異基因。

團隊成員、中大化學病理學系顧問醫生袁月冰24日指,醫學界可利用數據研發藥物,做好遺傳諮詢工作,「有些病人可能想有下一代,測試結果可助他們決定生育計劃。」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吧。您的分享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

【好友分享】點擊右上角彈出菜單選擇 發送給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請擴散】一家三代均患小腦萎縮症 鹹安一女子急需救助
    在南山社區工程小區的宿舍樓裡,記者見到了35歲的石建修,面容清秀的她沒有辦法自行走路,甚至連說話都有些費力。石建修的母親劉輝告訴記者,石建修罹患的是小腦萎縮症,她的奶奶和父親因為同樣的疾病,已經相繼去世了,萬萬沒想到這種厄運又降臨在女兒身上。
  • 周知 | 狂犬病致病機制未明,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被發現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 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找到了一個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並找到了控制這個開關的關鍵位點,未來可以研發出既能對抗病毒又能抗腫瘤的藥物。
  • 基因測序發現:歷史上第一隻狗是友善的狼!
    進化成狗的狼祖先可能攜帶了某種基因突變,而這種突變讓它們更願意與人類交往。此外,同一種基因也能引起人類的過度社會化。
  • 病例討論:橋小腦角區表皮樣囊腫
    每天的病例都需要您的思考才會有更多的收穫,同時分享到朋友圈和自己的小夥伴們多交流交流!【討論】 此為典型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甚至在屍檢中可以發現。[1]在位置上可以發生在脊柱或顱內。平均發病年齡35歲,男性略多於女性,小腦腦橋角多見,約佔1/2以上。  根據腫瘤生長部位而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 中醫知識 : 對腓骨肌萎縮症的大概認識
    腓骨肌萎縮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目前腓骨肌萎縮症的發病率非常高,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腓骨肌萎縮症這種疾病,因此,我們生活中一定要學會如何預防腓骨肌萎縮症。腓骨肌萎縮症又稱(CMT),是一組最常見的家族性周圍神經病,約佔全部遺傳性神經病的90%。本組疾病的共同特點為兒童或青少年發病,慢性進行性腓骨肌萎縮,症狀和體徵比較對稱,多數患者有家族史。
  • 暨南大學研究:在18種即食食品中均發現了多藥耐藥性基因
    此前已有研究發現,肉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不僅是抗生素耐藥性基因(ARGs)和AR細菌的貯存庫,而且通過直接接觸或食用受汙染的食物,環境和人類之間在傳遞ARGs和AR細菌。當地時間10月22日晚間,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由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日本大阪府立大學聯合完成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中國南方的18種即食(RTE)食品樣本中全都發現了多藥耐藥性基因。
  • 貧血女基因檢測發現誤診40年
    一名40歲女子從小被診斷為重型地中海貧血及血小板過多症,後來並被切除脾臟及長期服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藥物,進一步做全外顯子基因體定序
  • 【資訊】臺灣學者找到自閉症致病成因
    治肺結核的抗生素能改善受試小鼠異常行為  臺灣科研工作者日前公布一項研究成果:突變基因導致腦部特定神經迴路異常是自閉症的成因。  以往的研究只知道自閉症源於早期神經系統發育異常,但不清楚是哪一特定神經迴路。因此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神經科學》。  臺灣目前約有一萬多自閉症患者。「中研院」研究員薛一蘋和團隊研究基因「TBR1」多年。
  • 基因檢測:5名乳腺癌患者全攜帶「乳腺癌突變基因」
    基因檢測。  檢測結果顯示:5名乳腺癌患者均為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並發現該5名患者存在幾個相同的突變熱點,個別患者更存在致病性BRCAs基因突變位點。  此次檢測對於患者了解其基因信息與其所患乳腺癌的致病關係,和指導患者健康親屬在預防乳腺癌上有重要指導作用。  2013年5月14日,好萊塢知名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對外公布,通過乳腺癌易感基因檢測發現,她從母親遺傳了突變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s,使其患乳腺癌的風險高達87%。
  • 基因編輯嬰兒新進展:CCR5基因被敲除,女孩智商被刻意「安排」
    去年轟動全球的賀建奎基因編輯雙胞胎事件有了新進展。
  • 小腦萎縮:你還在猶豫嗎?
    小腦主要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的調節,因此小腦萎縮患者臨床多出現步態不穩,共濟失調,言語不清等症狀,嚴重時患者站立不穩,搖晃,並足站立困難,步態蹣跚
  • 重磅:首款基因藥Luxturna即將上市-治療Leber先天性黑蒙
    這將是FDA歷史性首次批准真正的基因治療藥——即替換或修復突變致病基因。Luxturna是將具有正常功能的DNA片段送到細胞內,置換和覆蓋致病突變基因。該基因藥是被注射到患者眼部。值得關注的是,在審評該基因藥臨床療效時,FDA更加關注評審患者生活質量是否得到了明確改善,並不在意多看清楚幾個字母的效果評價。
  • 遺傳診斷培訓:美國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會新舊版指南對比分析
    按照舊版指南分析如下,PDE6C基因c.1579 C>T突變屬於無義烈性突變,暫無該位點致病性的相關文獻報導。該突變可能導致編碼蛋白序列提前終止,產生截短蛋白或被降解。‍其在正常人群中發生的概率極低,該突變判定為疑似致病突變。
  • 【發現】江西武夷山新發現11種植物 系江西省新記錄種
    新發現的柳杉葉馬尾杉,系瀕危物種。顧鈺峰攝新發現的高野山龍頭草。陳林攝11月9日,記者獲悉,國內核心期刊《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和《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分別於近日刊登相關論文,公布了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的11種植物(系江西省植物新記錄種),即6種石松類和蕨類植物:柳杉葉馬尾杉、西藏瓶蕨、灰背鐵線蕨、骨牌蕨、異鱗鱗毛蕨、鋸蕨,5種種子植物:車桑子、大花腋花黃芩、巖藿香、高野山龍頭草、九龍山鳳仙花。
  • 一例確診病例與英國發現的變異病毒基因相似!
    今天,上海疾控發布通報:近日,市疾控中心在對英國輸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進行基因測序監測中,發現1例病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為B.1.1.7亞型,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據悉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CRISPR/Cas9」技術。
  • 江西武夷山新發現11種植物 系江西省新記錄種
    11月9日,記者獲悉,國內核心期刊《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和《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分別於近日刊登相關論文,公布了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發現的
  • 剛剛,深圳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賀建奎實驗室 供圖  人民網深圳11月26日電(呂紹剛、陳育柱)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癌症基因檢測:你了解嗎?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 ,關注我們吧。 1基本簡介癌症發生的機制非常複雜,對於不同癌症甚至患有相同癌症的患者,導致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組織病理通路都不盡相同。臨床醫生在腫瘤治療中發現,人體腫瘤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部位的腫瘤,治療效果和方法也應因人而異,這種因人、因病而採取的不同疾病治療方法稱為「個體化治療」。因此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只有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實施個體化治療,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病人選擇合適他們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