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 ,關注我們吧。
香港中文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導致「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的變異基因,該小組希望可找到更多致病基因,以助研發藥物。
報導說,脊髓小腦性運動失調症又稱「小腦萎縮症」(SCA),是香港的罕見疾病之一,平均每5000位港人中才有一位病患者。患者發病年齡大多在20歲至40歲,其小腦、腦幹及脊髓由於基因變異,退化萎縮,基因變異大部分源於家族遺傳,少數人是基因突變。
醫學界現時得知不同基因變異可引發不同類型的小腦萎縮症,中文大學24日公布,該校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小組早前發現了第四十種致病的變異基因。
報導說,小腦萎縮症是其中一種腦退化症,與平時認知的腦退化症不同,患小腦萎縮症的絕大部分病人的記憶不會衰退,但受小腦萎縮影響,行動和語言能力會逐漸下降,初時會步履不穩、肢體搖晃,中期說話含糊不清、肌肉不協調難以書寫、進食吞咽困難等,晚期已無法言語、不能站立須以輪椅代步,最後因身體不能正常製造蛋白質而慢慢死亡。
SCA無根治方法,病人只可依賴物理治療和復健延緩病情及維持基本自理能力。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擁有SCA病徵,下一代患病的機率可高達50%。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3年前成立30人研究團隊,招集來自醫療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神經內科等多個學系的專家,研究香港本地小腦萎縮症家庭的致病基因。
團隊將上萬個基因與人類基因圖譜用計算機分析對比,尋找基因異常的特質,經過3年時間,在其中一個家庭的基因裡,成功找出第四十個引致SCA的變異基因。
團隊成員、中大化學病理學系顧問醫生袁月冰24日指,醫學界可利用數據研發藥物,做好遺傳諮詢工作,「有些病人可能想有下一代,測試結果可助他們決定生育計劃。」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吧。您的分享是我們前進最大的動力!
【好友分享】點擊右上角彈出菜單選擇 發送給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