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抱怨為什麼有的人怎麼吃都吃不胖,而自己隨便幾包零食就長出肚腩的時候,在世界的另一端,另外一群孩子正在飽受營養不良的折磨。或者因為寄生蟲的侵擾,或者因為食物的短缺,或者因為飲食的不當——他們變得消瘦、無力、虛弱,最終走向死亡。當前,營養不良是造成嬰兒夭折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背後的原因卻依然使人費解。
近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傑弗裡·戈登(Jeffrey I. Gordon)的團隊發現,適當的腸道菌群似乎有助於維持身體的生長。相關研究[1]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者在非洲國家馬拉威就嬰兒生長和營養不良症展開研究。圖片來源:Lucy Bollinge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戈登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首先採集到馬拉威不同年齡嬰兒的糞便樣本,並調查了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分布情況。他們發現,像身體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發育一樣,腸道菌群也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宿主年齡的增長,腸道內的菌群比例會發生變化,並最終趨於穩定。
對於代謝正常,健康長大的孩子來說,他們體內微生物群落的「變遷史」應該是類似的。可對於營養不良的孩子來說,情況就不是這麼回事——他們體內的菌落,似乎總比別人「成熟」得晚了一點。
那麼,營養不良與腸道菌群有關係嗎?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從健康嬰兒或營養不良嬰兒的糞便中分離微生物樣本,並將它們「移植」到無菌小鼠腸道內。五周後,他們發現,相比於移植健康嬰兒腸道菌群的小鼠,移植入營養不良嬰兒的菌群的小鼠體重增幅顯著降低,這意味著它們出現了部分營養不良症的症狀。
研究人員分別分析了這些健康和營養不良的小鼠體內的微生物群落,然後將它們放在一起,用馬拉威嬰兒的典型食物進行飼養,並觀察小鼠的生長變化。
由於小鼠是一種有食糞習性的動物,所以放在一起飼餵有助於它們利用糞便中進行腸道微生物的交換。在這種屬性的幫助下,人們發現,在「同居」生活開始之後,原來營養不良的小鼠體重的增幅回歸了健康小鼠的水平。
在共同飼餵的22天內,營養不良小鼠體內的腸道菌群逐漸被健康小鼠體內的腸道菌群所取代。它們也回復了正常的代謝狀態。圖片來源:研究論文[1]
如果把腸道菌群的交換看做一場戰爭,那麼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明顯的:健康小鼠體內的腸道菌群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而對體內微生物分布情況的調查,也確認了這一事實。
依據這樣的菌群不同,研究人員得到了兩中在「戰爭」前後差異最大的細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和Ruminococcus gnavus。在試圖培養它們時,研究人員又分離到了另外三種細菌:Clostridium nexile、Clostridium symbiosum、Dorea formicigenerans。研究人員推測,如果它們確實是導致代謝差異的幕後高手,那麼僅僅使用這五種菌落,應該就可以挽救營養不良小鼠的健康狀況。
結果確實如此,這五種菌造成了小鼠體重增幅的回升,改變了營養不良的局面。但是,當研究人員再次檢驗處理前後小鼠糞便中的微生物時,他們發現,這其中的兩種——活潑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和共生梭菌(Clostridium symbiosum)——呈現出了巨大的差異。這意味著,它們更可能是解決營養不良的關鍵。
在長期營養不良的魔爪之下,全世界大約有1.8億兒童在出生後的頭1000天就出現發育不良。在此背景下,戈登和同事的研究結果無疑是振奮人心的——調整腸道菌群可能成為幫助這些孩子抗擊營養不良的新思路。
值得強調的是,對於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來說,單一物種的引入可能造成的後果無法預知,腸道內也是這樣。共生梭菌可以改善營養不良的狀況,但它同時可能造成其他無法預知的後果。我們當然有理由對腸道菌群研究的前景保持樂觀,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目前的結果仍然是初步的。要實現理想中的美好未來,研究者依然需要更深入地進行研究。
(編輯:C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