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不是為了美,
而是為了生活,
為了生活在那裡的人。
1
| 一夜成名改造「家」 |
在北京胡同裡,有一間高不足3米,窄處只有1.3米的房子。
在厚實的外牆和天花板的夾縫中,房子終日難見陽光,然而這裡卻生活著一家三代五口人。
▲ 改造前,只能透過狹隘的窗戶接觸陽光。
直至一位日本建築師的到來,這間35平米的胡同房,不僅五臟俱全,還裝下了閣樓、廊榭、甚至是兒童遊樂空間。
▲ 改造前,的廚房,潮溼擁擠,動線不合理。
▲ 改造後,在房間另一頭的廚房,也有了更多可施展的空間。
他叫青山周平,是清華大學的在讀博士,正是因為他的改造,蝸居的人得以跳出樊籠,曬到太陽。也正是因為他的改造,胡同房多了一條走廊,它連接著鄰裡的關係。
很多人羨慕改造後的房子夢幻漂亮。可在青山周平看來:「不是只有買了大房子,才能過上好生活。只要空間得到更好的利用,小空間也可以住得很舒適。」
▲ 改造後的入戶門,通體玻璃設計,增強了生活必需品──陽光的透射。
2
|租在不到40平的地方,也能活得很自在|
從來北京的第一年起,青山周平就一直住在胡同裡── 一個不到40平米的地方。
他的對面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兩家人共用著一個院子。因為房子朝南,所以陽光好的時候,鄰居會常來他家陽臺曬東西。
▲ 青山周平的家
日常裡,鄰居的兩孩子也經常跑過來和他養的貓一起玩耍。在青山周平看來:「我的家也成了鄰居家的一部分。」
北京胡同生活的十年,每天早上青山周平都會騎著單車去上班,一路上遇見熟人會彼此打招呼:「早上好」、「去上班啊?」、「吃了沒?」.
不僅如此,日常裡,胡同還兼有家的各種功能。菜市場可以替代廚房,路邊的板凳可以隨時變成客廳沙發,鄰裡之間也會經常聚在一起下棋、喝茶、聊天等等。
對於青山周平來說,胡同的生活就像住進了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生活在一起,而且很自在。
可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人來說,越來越多私密空間拔地而起,它擋在城市人彼此的生活中,築成一堵密不透風的牆。漸漸地,我們有了房子,遺棄了「家」。
▲ 生活在城市裡,我們都想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但同時又很渴望與人交流。
3
|用400個盒子造一個未來的大「家」|
正是胡同強烈而親切的日常給青山周平帶來大膽的構想:用400個盒子造一個能共享住宅的「家」。
在青山周平看來,其實每個人的生活空間都可以由一個個「盒子」組成。用於睡覺的「盒子」很會很小,有私密性。
而書房、衣櫃、鞋架、衛生間這些功能區域可被做成一個個「盒子」,它們擺放在公共空間裡,「盒子」下面有輪子,可以根據人的不同需求被使用。
當你需要時,「盒子」能隨時隨地挪出一個地方來,它就像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菜市場、有公演空間、甚至都能空出一條馬拉松跑道。
青山周平說:「我希望這400個盒子能讓有共同愛好的人聚在一起,人們在公共空間中,一起運動、一起談藝術,同時它還能讓有相同處境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通過相互幫助一起生活。」
相信你和我一樣,會有很多疑問:400個盒子的構想缺少私密性;回歸群體生活人得有自覺意識……
可設計者的存在不就是為了帶來更好的生活嗎?生活在大城市裡,就非得背上幾十年的貸款,花上百萬買一套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才算有一個家?
老話說:「人本過客無來處,處處無家處處家。」在青山周平眼裡,家是胡同外的露天客廳,是鄰裡間的彼此問候。對於他來說,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的日常,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情。
▲ 青山周平 建築設計師
▽
文字由物道原創,封面圖來源於《青年周刊》,圖片及部分文字資料歸被採訪者青山周平所有。
讀書 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之舉
|物道讀書|
微信號:wudaodushu
▽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物道生活,把日子過成詩。